師說 完整指南
師說 全攻略
十二篇範文好難温?學博小編為大家提供 DSE 中文科十二篇範文中《師說》的全文語譯、重點文言字詞以及範文重點分析包括:內容大要、主旨、段落大意、寫作和修辭手法。
本文是贈李蟠以資勉勵之用,通過說明老師的作用,向老師求學問的重要,以及選擇老師的原則。指出不分貴賤或年齡,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以抨擊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提倡從師而學的風氣。《師說》一文圍繞師道論述,以古之學者從師的行為,與今之眾人恥於從師作對比,諷刺今人愚昧,帶出從師之必要。
師説 全文語譯
師説 課文 第一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師説 語譯 第一段
古代的讀書人一定有老師的。老師就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以及解釋疑難的人了。人不會一生下來就懂事的,誰能夠沒有疑惑呢?有了疑惑而不去請教老師,他的疑惑,就永遠不能解決了。
師説 課文 第二段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説 語譯 第二段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聽聞道理,當然比我早,我就要跟他學習了;出生在我後面的,他聽聞道理,也比我早的,我就要跟他學習了。我學習的是道理,豈用理會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他是尊貴的、卑賤的、年長的、年輕的,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了。
師説 課文 第三段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師説 語譯 第三段
唉!尊師重道的風氣沒有流傳很久了!想叫人沒有疑惑很難了!古代的聖人,超出一般常人 很多,他們尚且跟從老師學習;現在一般人,跟聖人的距離已經很遠了,可是卻恥於向老師學習;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了;聖人能夠聖明的原因,而愚人還是愚昧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吧﹗
師説 課文 第四段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説 語譯 第四段
愛惜自己的兒子,就會選擇老師來教導他們;可是對於他自己,就恥於向老師學習了,實在是奇怪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和學習書中的斷句和停頓的人,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的老師。句讀不懂,向老師學習;疑難不解,卻不向老師請教,小問題願意從師,大道理卻遺漏、忽略了,我看不出他的明智之處呢。
師説 課文 第五段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師説 語譯 第五段
巫醫、樂師和各類工匠的人,不把互相學習當作羞恥。士大夫一類的人,聽到叫「老師」、「弟子」等稱呼時,就聚在一起來嘲笑他。問他們原因,就會說:「他跟他年齡差不多,學問也很相近啊,拜地位低的人做老師令人實在是羞恥,拜地位高的人就近於諂媚奉承」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是可以知道的!巫醫、樂師和各類工匠的人,士大夫不屑與他們同列,現在士大夫的才智反而比不上他們,這真是奇怪﹗
師説 課文 第六段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師説 語譯 第六段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師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這些人, 他們的賢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學習的對象。」所以說學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就比做學生的好。聽聞道理各有先後,學問技藝各有所長,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師説 課文 第七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説 語譯 第七段
李家有一位兒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全都讀明白了,不受時俗的影響 ,要來跟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實踐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就作了〈師說〉來送給他了。
師說 重點文言字詞註解
- 學者:求學的人。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知,懂得。
- 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 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 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 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 是故:因此,所以。
- 無:無論、不分。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 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 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 猶且:尚且。
- 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 下:不如,名作動。
- 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 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 惑矣:(真是)糊涂啊!
- 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
- 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志。
-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 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 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 百工:各種手藝。
- 相師:拜別人為師。
- 族:類。
- 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 年相若:年歲相近。
-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 復:恢復。
-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 乃:竟,竟然。
- 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 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 郯子:春秋時郯國
- 萇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 之徒:這類。
-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不必:不一定。
- 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 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 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 貽:贈送,贈予。
師説 文章主旨
本文是贈李蟠以資勉勵之用,通過說明老師的作用,向老師求學問的重要,以及選擇老師的原則,指出不分貴賤或年齡,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以抨擊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提倡從師而學的風氣。
段落大意
第一至二段
指出老師的職責,說明從師學習的重要,以及提出擇師的準則。
第三至五段
利用對比、論證聖明等手法,指點出當時社會的人不重視師道,並批評士大夫恥學於師的毛病。
第六段
引用孔子的言行,以論證從師的必要,並重申擇師的原則。
第七段
交代寫文的原因,嘉許李蟠不受社會風氣影響,遵行從師學習之道,重申論點並總結全文。
師說 寫作手法
《師說》的寫作手法主要包括:修辭手法、論證手法及下筆立論。這些手法使作品更具有說服力、生動、有趣、易讀。作者以此把抽象的道理表達得具體易懂,化繁為簡。
師說 修辭手法
《師說》使用了頂真、對偶、引用、反問等修辭手法。這些手法使得文章變得更有美感、更具文學素質。同時,也增強了表現力、增加了趣味性。讀者能夠留下深刻印象。
頂真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對偶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傳其道、解其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引用
明引: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暗引:
聖人無常師 一句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反問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師說 論證手法
《師說》的論證手法種類不多,但全部都很具有價值。作者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及舉例論證,分別令到論述的主題更為突出以及令到文章說服力加強。這些手法都使到讀者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論點及論據。
對比論證
對比:古今對比
例子:「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對比:士大夫與其他階層的對比
例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
作用:使論述的主題更爲突出
舉例論證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作用:引用歷史事例,令文章更有説服力
師說 其他手法
下筆立論
文章即點明主題「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説 DSE題目問答
2018 Q1iv
問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iv)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孰:_______
答案
(iv) 誰
2020 Q1iii
問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iii)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庸:_______
答案
(iii)庸:何必/哪用/難道
師說 問答
題目一
問題
指出《師說》運用了那種引題方法帶出論點,並說明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答案
本文運用了開門見山的引題手法, 直接點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點。這種手法能統領全文,藉著「古之學者必有師」的立論去延伸後文對從師學道的反復論證,令文章的論述結構更為嚴謹。此外,這種手法亦能令論點扼要清晰,令讀者更容易掌握文章的主旨。
題目二
問題
《師說》運用了那種手法說明《古之學者必有師》的道理?試加以說明。
答案
本文運用了舉例論證,呼應文章首段「古之學者必有師」的立論。作者以古代聖人孔子為例,指出縱然郯字、師襄、老聃等人的道德才能未必比得上孔子,但孔子並沒有因此而恥於向他們學習,反而虛心向他們求學,學習他們的長處。
題目三
問題
作者在文末交代寫作緣由是為贈與李蟠,此段對段落結構上有何作用?試加以說明。
答案
此段的作用是首尾呼應。作者以「古風」呼應開首的「古之學者必有師」,李蟠能傳承古人從師學習的態度,正好重申人應該從師學道的中心主張。其次,此段與前文構成對比,作者以李蟠能傳承古人從師而學的風尚對比恥於從師的今之眾人,藉此諷刺時人恥於從師的觀念。
題目四
問題
《師說》一文中,作者批評時人「小學而大遺」,試概述何謂「小學」和「大遺」。
答案
「小學」指的是不理解文章斷句這些基本知識時,人們會去找老師學習。
「大遺」指的是有些道理不明白,並感到疑惑得不到解決時,卻不肯向老師請教。
題目五
問題
在《師說》第六段中,作者舉出了孔子從師的事例,試解釋作者想藉著此例子帶出什麼觀點。
答案
作者指出孔子雖為聖賢,但仍向郯字、師襄、老聃等人學習,重申人應該從師而學的主張。雖然他們的德行不如孔子,但因為他們有先於孔子領悟的道理或才能,故有向其學習的地方,作者由此強調「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準則,也解釋了聖人沒有固定老師的原因。
如果大家有什麼補習問題,如私人補習、網上補習好唔好,歡迎你可以隨時再跟我多交流一下,可以Follow 「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 Facebook page同IG得到更多補習課程資訊,亦都可以上我們的補習網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