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說 終極指南
習慣說 全攻略
文言文好難掌握?學博小編為大家提供 中學時必學的文言文 劉蓉《習慣說》的全文語譯、重點文言字詞以及範文重點分析包括:內容大要、主旨、段落大意、寫作和修辭手法。
習慣說 體裁
「說」是文言文的一類體裁,特點是:
- 內容短小,以記述心得或議論事理為主。
- 多運用夾敍夾議或先敍後議來說明事理、論說時弊、糾正謬誤、說服別人接納自己的觀點。
- 類似今天的說明文,其內容、寫法、風格都較自由多樣。
- 內容包括生活雜感、讀書心得、劄記等。
習慣說 全文語譯
習慣說 原文 第一段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
習慣說 語譯 第一段
蓉少年時,在養晦堂西邊一間室內讀書,低著頭很用功,有不明白的地方,又仰起頭來呆呆思索。假使思索不出,每次站起身來,在室內踱著步子。室內地上有一塊低陷之處,直徑有一尺光景,一天天逐漸擴大。每次腳踏下去時,總感覺好像要跌倒似的,久而久之,竟然習慣了。
習慣說 原文 第二段
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習慣說 語譯 第二段
有一天,父親到書房來,看見地上的凹洞,笑著說:「一間書房都管理不好,還說什麼治理家庭、國家、天下呢?」於是叫書童拿泥土來填平。
習慣說 原文 第三段
後蓉履其地,蹴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
習慣說 語譯 第三段
後來蓉踏到這塊土地,身子自然會顛仆了一下,覺得這塊地方似乎突然高起來了。低頭看去,那塊地早已平坦。以後踏這塊地,仍舊還有這樣的感覺。又過了些日子,才慢慢習慣。
習慣說 原文 第四段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履平地,不與窪適也;及其久而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習慣說 語譯 第四段
習慣的害人,真是厲害啊!腳本來就是走平地的,不適宜走低陷的地方。但是日子久了,有低陷處也會像走平地一樣。即使回覆到平坦的地面,反而好像阻礙兩腳,挺不舒服的。所以君子求學,在開始的時候就必須謹慎小心。
習慣說 重點文言字詞註解
- 習:積習、習慣。
- 蓉:作者自稱。
- 少:年少,年齡小。
- 養晦堂:劉蓉居室名,在湖南湘鄉縣。
- 俯:低頭。
- 弗得:沒有心得。
- 旋:徘徊。
- 徑尺:直徑一尺。
- 浸淫日廣:日漸向外擴展。
- 履:踩,走。
- 苦:總是。
- 躓:絆倒。
- 語之:對他談了這事。語,告訴。
- 顧:看。
- 何……為:哪裡還談得上……。
- 童子:未成年的僕人。 平:填平。
- 蹶然:受驚而疾起的樣子。
- 坦然:地面平坦的樣子。
- 既:已。
- 中人:適合於人,這裡是影響人的意思。中,深入影響。
- 不與窪適:不能適應凹地。適,適應。
- 窪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樣。
- 故:緣故。
- 窒焉:受阻礙的樣子。窒,阻礙。寧:安寧。
- 慎始:一開始就慎重。
習慣說 文章主旨
文章詳寫了一則生活中的實例,說明習慣養成後要改變過來就會很困難,並從中引伸議論,得出「君子之學貴慎始」的結論。
段落大意
第一至三段
作者於第一段至第三段記敍蓉少年時習慣了房間內的低窪,後來父親要求下把低窪填補,但蓉不習慣平穩的地面。
第四段
作者於第四段點出文章中心思想:君子求學,在開始的時候就必須謹慎小心,才可避免養成壞習慣。
習慣說 寫作手法
修辭手法
對偶
俛而讀,仰而思
頂真
仰而思;思而弗得
設問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説明手法
借事説理
這篇文章通過作者少年在書房中讀書的事情,告訴人們:一個人是很容易適應外物的,適應了外物,也就由不習慣變為習慣。 而習慣養成之後,對外物是否合理,對外物的是非優劣,往往也就不加詳察,不予追究了。
習慣說 工作紙問答
問題一
問題
劉蓉在書房讀書時有甚麼習慣?
答案
劉蓉在書房讀書時,習慣低下頭來讀書,抬起頭來思考,遇到有想不通的問題,便會站起來,繞着房子兜圈子踱步。
問題二
問題
為甚麼這個習慣經常令他絆倒呢
答案
因為書房的地面上有一個直徑約一尺的窪地,而且範圍愈來愈廣,劉蓉每次踩到那裏,都會因為沒注意而被絆倒。
問題三
問題
窪地填平後,作者覺得怎樣?
答案
窪地填平後,作者踩在上面反而覺得地面隆起,很不習慣,但日子久了,便又習慣了。
如果大家有什麼補習問題,如私人補習、網上補習好唔好,歡迎你可以隨時再跟我多交流一下,可以Follow 「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 Facebook page同IG得到更多補習課程資訊,亦都可以上我們的補習網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