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四端 全文語譯
論四端 原文 第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論四端 語譯 第一段
孟子説:“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裏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
論四端 原文 第二段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論四端 語譯 第二段
之所以説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裏面去了,必然會產生極其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
論四端 原文 第三段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論四端 語譯 第三段
人有這四種善性的萌芽,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論四端 重點文言字詞註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人都有不忍心別人受傷害的仁愛之心。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平定和治理天下就好像在手掌中運動東西般容易了。運:運轉、轉動。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現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將要掉進井裏。 乍:突然。孺子:剛剛能行走,但尚未有成熟智力的小兒。
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都會有恐懼和憐憫傷痛之心。怵惕:恐懼、驚怕。 怵:恐懼。惻隱:同情、憐憫,悲痛。 惻:悲痛。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並不是因為和這幼兒的父母有交情。。內交:結交。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也不是想要在鄉里朋友之中博取好名聲。 要譽:求取名譽。要:求。
非惡其聲而然也:非因為怕落得壞名聲才有這種心理。惡:厭惡。
無羞惡之心:沒有羞恥、厭惡之心。羞:以己之不善為恥。惡:憎惡別 人不善為惡。
無辭讓之心:沒有謙遜退讓的心。辭:推辭自己之已得。讓:讓予別人。
無是非之心:沒有是非善惡之心。是‥知道某人某事對而認為其對。非:知道某人某事不對而認為其不對。
仁之端也:就是仁的開端。
猶其有四體也:就如同人有了手腳四肢一樣。四體:四肢。
自賊者也:自己傷害自己。賊:傷害。
賊其君者也:傷害他的國君。
知皆擴而充之矣‥知道要把它們(四個善端)擴大而發揚光大了。
若火之始然:有如火開始燃燒。
泉之始達:如泉水開始湧流。達:湧流、通達。
論四端 寫作手法
修辭手法
排比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明喻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對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如果大家有什麼補習問題,如私人補習、網上補習好唔好,歡迎你可以隨時再跟我多交流一下,可以Follow 「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 Facebook page同IG得到更多補習課程資訊,亦都可以上我們的補習網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