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DSE 攻略 » DSE 中史 攻略 » Page 2

DSE 中史 攻略

國共合作

【國共合作DSE】兩次合作的背景、原因、概況【全面分析】

國共合作是指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曾兩次達成合作共識,共同應對北伐戰爭、抗日戰爭,這就是國共合作。儘管國共兩黨在意識形態、戰略方針、領導權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分歧和矛盾,但他們的合作關係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國共合作,分別是北伐戰爭時期的第一次國共合作和抗日戰爭時期的第二次國共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發生在1924年至1927年的北伐戰爭時期。當時國共兩黨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合作,共同推進北伐戰爭,推翻北洋政府的統治,建立中華民國政府。但是在1927年春天,蔣介石發動了清黨運動,對共產黨展開了大規模的屠殺和迫害,結束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第二次國共合作,發生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在日本入侵中國後,在共同抗日的基礎上,展開了廣泛的合作。在這次合作中,雙方共同抵禦了日本侵略者。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雙方關係逐漸矛盾,最終導致了國共內戰。 國共合作 簡介 第一次國共合作 簡介 第一次國共合作發生於1924年至1927年間,是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進行的合作。當時,中國政治動盪不安,軍閥勢力威脅著國家統一和人民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和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人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決定進行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消除軍閥勢力的專制統治,並推動現代化建設和民主化改革。在合作期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進行了許多政治、軍事和文化上的合作。 然而,第一次國共合作最終破裂了。國共黨人和共產黨人對於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有不同的想法,其中一些意見差異逐漸加深,導致了長期的分歧和矛盾。1927年春天,國共合作被北伐軍中的反共分子發動了清黨運動,這導致了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中的影響力大幅下降,最終為中國內戰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國共合作 簡介 第二次國共合作發生在1937年至1945年間,是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的合作。在這段時期,中國面臨日本的全面侵略,內部政治局勢複雜,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合作被視為抵抗外敵的必要手段。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核心內容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共同成立了中國抗日政府,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八路軍和新四軍,並在國共軍隊中建立了抗日游擊隊。此外,國共兩黨還在政治、文化和經濟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合作。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施對於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國共兩黨在合作期間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戰役勝利,包括淞滬會戰、平型關戰役、華中戰役等等。此外,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期間也共同推進了現代化建設和民主化改革,對於中國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再次破裂,進入了長期的內戰時期。 國共合作幾次 國共合作指的是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合作關係,它歷經了多次變革和演變。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兩次: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至1927年,兩黨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達成合作共識,共同推進北伐戰爭,共同建設新中國。 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至1945年,兩黨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再次達成合作共識,共同開展抗日戰爭。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國共兩黨曾經在不同時期達成過合作共識,但它們的關係並不總是友好的。兩黨之間在意識形態、戰略方針、領導權等方面存在諸多分歧和矛盾,這些問題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都曾經引起過激烈的爭論和鬥爭。 國共合作第一次 背景 第一次國共合作發生於1924年至1927年之間,當時中國政治動盪不安,軍閥勢力威脅著國家統一和人民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和共產主義者周恩來等人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決定進進行合作。 背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孫文越飛宣言:孫中山確立「聯俄、容共、扶助農工」… Read More »【國共合作DSE】兩次合作的背景、原因、概況【全面分析】

義和團

【義和團事件DSE】扶清滅洋的行為引發八國聯軍之役

義和團是20世紀開初中國歷史上一次嚴重的社會運動和政治事件,是清朝末期開始發生的。 義和團的興起令當時中國面臨大量政治和社會問題,如動用私刑處死了大量基督徒與外來的西方人,並縱火燒毀了教堂和基督徒房屋。 義和團事件延續了2年,期間引發了八國聯軍之役,終究以失敗告終。 然而,義和團事件仍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影響了中國近代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義和團事件 簡介 義和團之亂 義和團事件,又稱義和團運動,是發生於清朝末年的一場反外國、反基督教、反清朝對外開放政策的民間運動,其高峰期發生於1900年,並且引發了國際間的干涉和協商。義和團是一個號稱「拯救國家、驅逐鬼子」的秘密結社,由於當時清朝政府對外國勢力的不滿以及國內社會的動盪不安,這個秘密結社得以蓬勃發展,最終演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反對勢力。 1900年夏天,義和團開始在華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襲擊,目標是所有外國人、傳教士和華人基督徒。這些襲擊行動很快擴散到了北京,並導致了包括傳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在內的數百名外國人被殺害。同時,義和團還攻擊了鐵路、電報局和其他與外國人有關的機構和建築。 隨著情況的惡化,各國駐華使節團和清朝政府之間的外交緊張局勢加劇,最終導致了八國聯軍的入侵。1901年,清朝政府被迫簽署了《辛丑和約》,同意向八國聯軍支付巨額賠償,並且同意一系列的條約,其中包括允許外國人在中國境內自由傳教和開展商業活動。 義和團事件顛覆了當時中國政治和社會的穩定,並且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事件也被視為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標誌著中國與外國接觸和交流的新時代的開始。 義和團 意思 「義和團」的意思是「義勇同團」,其中「義勇」指志願加入抗外團體的人,「同團」則表示他們組成了一個團體,共同抵抗外國勢力和傳教士的入侵和影響。這個名稱強調了結社成員之間的團結和合作,以及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戰的精神。 義和團起源 義和團事變 義和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中國,當時外國勢力的入侵和影響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和反對。加上清朝政府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方面的弱勢和動盪不安,這些人逐漸形成了一些民間組織,開始進行抗議和反對行動。 其中一個最為著名的組織就是「義和團」。義和團最初是由一些叫做「拳教」的民間組織發展而來,其成員主要是一些農民和佃戶,他們認為中國的困境是由外國勢力和傳教士的入侵和影響造成的,因此主張抵制外國貨物、打破教堂和洋學堂、驅逐外國傳教士等。 義和團首領 義和團的組織比較分散,沒有一位統一的領袖。不過,根據歷史記載,一些較為著名的義和團首領包括: 朱紅燈他被認為是義和團的創始人。朱紅燈來自山東泗水,在某次水患之後逃到了長清縣大李莊他舅舅家,並以略通醫術為生。當時山東地區習武成風,大李莊有一民間組織大刀會,該組織本該是一個使用大刀的武術組織,但是因為一些原因演變成了“降神附體”的神拳,因此備受百姓推崇,朱紅燈也在這股熱潮中學會了神功。他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並在大李莊設場練拳,四處進行反洋教宣傳,成為了長清一帶的首領級人物。隨著拳民的增加,朱紅燈正式將組織命名為“義和團”,並帶領拳民們攻擊教堂和傳教士,同時還對欺凌貧苦百姓的地主惡霸進行清算。。 張德成是義和團的首領之一,直隸新城白溝河人,船夫出身,性格直爽,喜歡和練武之人交往。在甲午戰爭後,張德成對洋人在中國的肆意妄為感到氣憤,決心要把洋人趕出中國。他與劉連勝等人商議,創建了「天下第一團」,為了吸引團民,他事先在劉連勝的院子裏埋了一把鋼刀,並對團民聲稱「院中有殺氣,掘出當得刀」。 曹福田是直隸靜海人,游勇出身,於1900年發展了2000多團民,並在呂祖堂內設壇練拳。他聯合張德成攻擊老龍頭火車站,奪回被佔領的火車站,但最終被北洋軍務大臣宋慶圍剿失敗。 林黑兒是紅燈照組織的首領,自稱為「黃蓮聖母」和「大師姐」。她是船家女,會武藝,能在水上自由行走而不濕鞋,揮扇能使敵人的槍炮報廢,甚至還能於千里之外取人首級。她與張德成聯合抵抗洋人,而她則負責宣傳義和團、搜集情報、醫護受傷的義和團成員等。 這些義和團的領袖在當時對於反對外國勢力和傳教士、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方面都做出了一些貢獻,不過也因為其使用暴力手段和不當的行為受到了一些批評和譴責。… Read More »【義和團事件DSE】扶清滅洋的行為引發八國聯軍之役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DSE】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內戰【深度分析】

太平天國是19世紀中葉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社會運動和政治事件,是清朝末期由洪秀全等人發起的反清起義。 太平天國的興起和改革反映了當時中國面臨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如官僚腐敗、經濟危機、社會不公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太平天國起義延續了十多年,期間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戰爭,終究以失敗告終。 然而,太平天國仍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影響了中國近代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太平天國 簡介 太平天國事件是什麼 太平天國是一個19世紀中葉中國的宗教性起義運動,始於1850年,由洪秀全等人發起。太平天國的基本信仰是以基督教為基礎,並融合了漢族、滿族、回族等多種族群的宗教信仰,提倡平等、博愛、貧富均衡等思想。 太平天國的主要目標是推翻清朝的統治,並建立一個平等、和諧、自由的國家。在太平天國的領導下,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改革,例如廢除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推行平等教育等。太平天國的軍隊曾在一段時間內占據中國南方的大片土地,並實行了一定的社會主義措施。 然而,太平天國的運動最終失敗了。清朝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投入了龐大的軍事力量,太平天國在內部的分裂和外部的敵對力量的夾擊下逐漸瓦解。1864年,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在撤退途中病逝,太平天國運動因此宣告結束。 太平天國時間 太平天國運動始於1850年,結束於1864年,持續了約14年的時間。 太平天國洪秀全 太平天國的創始人是洪秀全(1814年-1864年),他是廣西省的一名貧苦農民,出生在一個信奉儒教和民間信仰的家庭。在青年時期,他接受了一名基督教傳教士的宣講,開始接受基督教信仰。之後,他在進一步學習基督教的過程中,深受天國教(一種融合了基督教和民間信仰的宗教)的影響,開始積極傳教和傳播自己的信仰。 1843年,洪秀全在廣西梧州成立了天道教,並自封為「天公」。1850年,他發動了太平天國起義,自稱為「天王」,宣布建立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的領導下,洪秀全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改革,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由於太平天國內部的分裂和外部的敵對力量的夾擊,太平天國最終失敗了。1864年,洪秀全在撤退途中病逝,太平天國運動因此宣告結束。 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起義是指1850年由洪秀全等人發起的一次反清的起義運動。太平天國的基本信仰是以基督教為基礎,並融合了漢族、滿族、回族等多種族群的宗教信仰,提倡平等、博愛、貧富均衡等思想。 太平天國的主要目標是推翻清朝的統治,並建立一個平等、和諧、自由的國家。在太平天國的領導下,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改革,例如廢除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推行平等教育等。 太平天國起義最初在廣西省發起,並迅速擴展到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區。太平軍一度佔領了南方的大片土地,曾控制過中國南部的一部分地區,包括南京等重要城市。但是,由於太平軍內部的派系鬥爭和統治能力的不足,加上清朝政府投入了龐大的軍事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勢力逐漸瓦解。最終,太平天國於1864年宣告結束,洪秀全在撤退途中病逝。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推行的改革運動 太平天國是一個融合了基督教和民間信仰的宗教組織,旨在建立一個平等、和諧、自由的國家,並推行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改革。以下是太平天國推行的一些改革運動: 廢除科舉制度:太平天國主張以人才為本,反對科舉制度,認為科舉只能產生愚民。因此,太平天國廢除了科舉制度,實行選才制度。 土地改革:太平天國反對地主階級,主張平均地權,認為土地應當公有化,以減輕農民的負擔。因此,太平天國實行了土地改革,瓦解了一部分地主階級的勢力。 平等教育:太平天國主張平等教育,認為教育應當普及,不應該只是貴族和富人的專利。因此,太平天國開設了學堂,提供免費的教育。… Read More »【太平天國DSE】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內戰【深度分析】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DSE】思想與科學近代化的關鍵運動!【深度好文】

洋務運動是指清朝晚期,自1861年起至1895年,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現代化改革運動。 此運動以「洋務」命名,是因為它主要借鑒西方國家的文化、技術和制度,旨在使中國迎頭趕上西方列強的現代化步伐。 洋務運動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和影響,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成為了晚清政局的重要一環。 洋務運動 簡介 洋務運動 自強運動 洋務運動是指中國清朝時期,自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一系列旨在引進西方技術和文化,推進現代化改革的運動。這個時期,中國面臨著列強侵略和國家落後的嚴重危機,清政府開始嘗試引進西方技術、思想、制度,尋求救國之路。 洋務運動最早由同治年間的奕劻發起,他成立了興學會、洋務會等組織,開始推進西學東漸運動。後來,光緒皇帝繼位後,派遣“自強派”官員前往歐美考察,購買機器設備,成立了許多工廠,開展了一系列科技創新和現代化改革,如在江南製造總局推廣製造業和引進新技術、創辦電報局、修建鐵路、成立海軍等。 洋務運動的推進使得中國在現代化方面有了初步的進步,但也遭受了很多挫折和失敗。許多工業企業和鐵路工程都因為經濟問題而破產,而且洋務運動的推進也激起了保守派和反對派的反彈,因此運動在光緒年間逐漸停滯。但是,洋務運動的努力仍然為中國近代化奠定了基礎,為後來的改革開放打下了重要基礎。 洋務運動 皇帝 洋務運動是指中國清朝時期,自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一系列旨在引進西方技術和文化,推進現代化改革的運動。這個時期,中國面臨著列強侵略和國家落後的嚴重危機,清政府開始嘗試引進西方技術、思想、制度,尋求救國之路。 洋務運動最早由同治年間的奕劻發起,他成立了興學會、洋務會等組織,開始推進西學東漸運動。後來,光緒皇帝繼位後,派遣「自強派」官員前往歐美考察,購買機器設備,成立了許多工廠,開展了一系列科技創新和現代化改革,如在江南製造總局推廣製造業和引進新技術、創辦電報局、修建鐵路、成立海軍等。 洋務運動的推進使得中國在現代化方面有了初步的進步,但也遭受了很多挫折和失敗。許多工業企業和鐵路工程都因經濟問題而破產,而且洋務運動的推進也激起了保守派和反對派的反彈,因此運動在光緒年間逐漸停滯。但是,洋務運動的努力仍然為中國近代化奠定了基礎,為後來的改革開放打下了重要基礎。 洋務運動 背景 洋務運動發生於清朝時期,這個時期中國面臨著列強的侵略和國家的落後。在鴉片戰爭(1839-1842)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期間,英國和其他列強為了迫使中國開放貿易和增加在中國的勢力,先後對中國進行了軍事進攻,並簽署了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失去主權和經濟上的自主權。 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政府開始面臨著落後和危機,從而產生了推行現代化改革的想法。此外,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清政府希望能夠引進這些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來促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因此,洋務運動的興起,是基於中國在經濟、科技和文化方面的落後和列強的侵略,以及清政府迫切需要推行現代化改革的情況下產生的。 洋務運動 期間的主要內容 洋務運動特徵 洋務運動是一個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運動,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引進西方技術和思想:洋務運動的核心目標是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成就。為此,清政府不斷派遣官員到歐美考察,並且購買機器和設備,引進新技術和先進的理念,如鐵路、電報、鋼鐵等。 興辦新型工廠:洋務運動大力推廣工業化生產,開始建立大量新型工廠,如紡織廠、機器廠、造船廠等。這些新型工廠的興建,標誌著中國工業化的開端。… Read More »【洋務運動DSE】思想與科學近代化的關鍵運動!【深度好文】

靖難之變

【靖難之變DSE】明朝著名內戰【懶人包】

靖難之變是明朝時期的一場政治動盪,發生於15世紀初,是明成祖朱棣與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的爭奪皇位的事件。 靖難之役最終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建文帝被迫下台,朱棣成為明朝皇帝。 靖難之變不僅對明朝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中國歷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文將會從靖難之變的背景、原因、過程、結果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等方面,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介紹。 靖難之變 簡介 靖難之役,又被稱為靖難之變,是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時因削弱藩王權力政策及皇位繼承問題而引發的內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和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實際上是燕王所領導,而寧王被迫加入)聯合起來反叛建文帝朱允炆,戰爭持續了近三年。 建文帝缺乏謀略,任命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燕王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在幾次大戰中消滅朝廷軍隊主力,最後趁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後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為永樂皇帝。 靖難意思 靖難,是由漢語詞語“靖”和“難”組成的成語,意思是平定叛亂、鎮壓叛變。在歷史上,靖難一詞通常用來指代明朝時期的靖難之變,即明成化帝朱見深與朱祁鈺之間的爭權事件以及朱祁鈺發動政變篡位,被明成化帝的兒子朱祐樘所平定的歷史事件。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歷史上的一場重大政治事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靖難之變 原因 建文帝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他的執政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之一便是削藩。建文帝認為,朝廷對於一些大將軍和藩王的權力太過放任,他們掌握的兵權和財權,不僅危害了皇權,而且還讓這些地方官員自己成為了一方割據的勢力。因此,建文帝決定對這些大將軍和藩王的權力進行限制,削弱他們的勢力。 具體來說,建文帝削藩的主要措施包括取消一些藩王的封地、限制藩王的人事任免權、收回藩王手中的軍隊和武器等。此外,他還規定了藩王們必須在朝廷每年進行一次的大型科舉考試中,推荐一定數量的人才,以便朝廷監督和控制這些地方官員的能力和忠誠度。 然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了一些大將軍和藩王的不滿,他們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和限制。這些大將軍和藩王開始密謀反抗建文帝,甚至有一些藩王私下里與外族勾結,企圖通過分裂國家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終,這些大將軍和藩王在朱棣的帶領下組成了反對建文帝的力量,並在靖難之役中取得了勝利。建文帝被迫下台,朱棣成為明朝的新皇帝,他取消了建文帝的許多政治改革,包括削藩政策。 靖難之變 明惠帝 燕王朱棣入京後,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並自立為皇帝,是為明成祖。建文帝及其太子朱文奎的下落至今未定,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成祖還下令銷毀建文朝史料,修改明太祖實錄,並作《奉天靖難記》詆毀建文帝及其太子。靖難之變對明朝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中國歷史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靖難之變 寧王朱權 實則由燕王作最高領導,而寧王是被迫加入 靖難之變 明太祖… Read More »【靖難之變DSE】明朝著名內戰【懶人包】

元朝

【元朝DSE】軍事強大 但短短百年便覆亡?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於1271年至1368年間由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後裔忽必烈建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外族建立的專制王朝。 元朝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都有著不同於其他朝代的特點,其政治制度和階級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元朝後期出現了政治腐敗、經濟困境、民族矛盾等問題,導致了元朝的崩潰和速亡。元朝的統治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具特色的時期。 元朝 歷史簡介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存在於公元1271年至1368年間,由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統治範圍包括了現代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蒙古、朝鮮半島、越南北部、西伯利亞等地區,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元朝政治制度為集權制,以皇帝為中心,行使絕對權力。其官制分為三等九品制,官員多由蒙古族和漢族以外的人擔任,而漢族官員的地位較低。元朝實行漢文化和蒙古文化並存的政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一定影響。蒙古族文化也在元朝時期得以發揚光大,如蒙古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等。 元朝的經濟發展比較繁榮,尤其是貿易和交通方面,興建了大量的道路和運河,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和貿易。此外,元朝的貨幣制度也較為穩定,流通的貨幣包括紙幣、銀幣、銅錢等。 元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弊端。如官員貪污腐敗、貨幣貶值、民族矛盾等問題,這些問題也導致了元朝的衰落和滅亡。最終,元朝在1368年被明朝推翻,中國的統一和穩定也重新恢復。 元朝 時間 元朝多少年 元朝存在於公元1271年至1368年間,總共持續了98年。 元朝 首都 元朝的首都曾經有過多處更迭,最初的首都是大都(今北京市),為忽必烈所建。後來,元朝的皇帝還在其他地方建立了次要的首都,如上都(今呼和浩特市)、燕京(今北京市)等地。但大都仍然是元朝的中心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經濟的重心,直到元朝滅亡後,明朝才遷都南京,北京成為了明朝的次要都城。 元朝皇帝 元朝歷代皇帝 忽必烈是元朝的建國皇帝,他在1271年正式建立元朝,自稱為大元皇帝。海山是忽必烈的長子,他在忽必烈去世後即位,但在位期間未能有效治理國家,於1274年去世。英宗、文宗和惠宗都是海山的兒子,分別在英宗即位後的不久相繼登基。其中,惠宗是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在1368年被明朝推翻,元朝滅亡。 元朝行中書省制 元代所設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元代所設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元朝在治理中國方面,採取了分封制和行省制相結合的方式,將全國分為行省、路、府、州、縣等行政區域,實行地方自治,推行官民合作的政策,使得各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發展。 首先,元朝的行政制度將地方的行政權力下放到各級官員和地方士紳手中,鼓勵地方自治和官民合作。這種分權的制度使得地方官員更能夠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能夠更好地實施政策和解決當地問題。同時,地方士紳也能夠通過參與地方政治和治理,更好地發揮其社會和經濟影響力。 其次,元朝的行政制度還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元朝時期,各地設有市舶司和州郡商行等商業機構,方便貿易往來,促進了商品流通和市場發展。同時,元朝還開鑿了大量的運河和道路,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展,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第三,元朝的行政制度對中國文化和科技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元朝時期,漢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得以並存,推動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和發展。許多重要的科技成果如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都在元代得到了發展和應用。… Read More »【元朝DSE】軍事強大 但短短百年便覆亡?

南宋

【南宋DSE】一個文化藝術繁榮 但俾人恰到上心口嘅時期

南宋 “南宋”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它距今已經有近八百年的歷史。 南宋時期是中國文化和藝術繁榮的時期,也是中國經濟和政治發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裡,中國的科技和文化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而這些成就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文化。 本文將介紹南宋時期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其他相關信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這個時期的重要性和影響。 南宋時期 簡介 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時間從1127年至1279年,是自五代十國之後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南方朝代。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貢獻和發展。 南宋時期的建立與北宋時期的滅亡有著密切關係。在金朝的侵略下,北宋政權於1127年滅亡,宋徽宗被俘。隨後,宋高宗在南京建立南宋政權,繼續統治中國南方地區。 南宋時期政治上,實行了嚴格的官僚制度,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各級官員考試選拔制度得到了加強和發展。南宋時期的經濟發展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高峰,出現了許多商業繁榮的城市,如杭州、蘇州、成都等。同時,南宋時期的科技發展也非常繁榮,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如沈括、蘇頌等。 南宋時期的文化和藝術也非常繁榮,出現了許多傑出的文學家、畫家和詩人,如辛棄疾、陸游、李清照等。南宋時期的詩詞、曲藝、小說等文化形式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繁榮。 總之,南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成就都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南宋首都 南宋臨安 南宋都城 南宋的首都是臨安。 臨安是南宋建立後的首都,位於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也是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北宋南宋 北宋南宋比較 北宋和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個重要朝代,它們之間有許多不同之處,也有一些相似之處。 在政治方面,北宋實行了官僚制度,重視士人的文化修養,政治上較為穩定,但同時也存在著朝廷權力過於集中的問題。南宋也實行了嚴格的官僚制度,但相對於北宋更加重視地方政權的建設,政治上較為靈活,但也存在著與北方民族政權的鬥爭和內部分裂的問題。 在經濟方面,北宋的商業和手工業發達,金屬冶煉、造紙、印刷等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和文化中心。南宋的商業和手工業同樣也十分發達,絲綢、瓷器、茶葉等產品廣泛流通,同時南宋還在貿易和金融領域也有很大的發展。 在文化方面,北宋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時期,出現了許多傑出的文化人物,如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南宋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時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文化人物,如辛棄疾、陸游、李清照等。 總的來說,北宋和南宋都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它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都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南宋版圖 南宋時期的版圖包括了今天的中國南方和中部地區,包括了現在的浙江、福建、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份以及一部分的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南宋的領土範圍與其前身北宋相比,明顯減小,因為在金朝的侵略下,南宋失去了大部分的北方領土。但是,南宋政權在南方地區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非常繁榮的時期之一。… Read More »【南宋DSE】一個文化藝術繁榮 但俾人恰到上心口嘅時期

宋朝

【宋朝DSE】北宋|一個經濟文化繁榮 但存在根本性問題的時期

宋朝 “北宋”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開啟了中國的中世紀時代,對中國歷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北宋時期,中國出現了許多傑出的文化人物、政治家和軍事將領,他們的思想和作為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在這個時期,中國的商業和城市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經濟文化繁榮,社會風氣開放,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文化高峰。 本文將對北宋這個時期的歷史、政治、文化和人物等方面進行介紹。 北宋時期 簡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是唐朝滅亡後,經過五代十國的動盪時期後,中國政治和文化再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北宋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太平興國(960年-976年)和靖康之難(1127年)。 太平興國時期是北宋的黃金時期,這段時間內,宋朝實現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太宗趙光義、真宗趙恆、仁宗趙禎和英宗趙曙相繼登基,先後實行了“宰相政治”、“靖康之恥”、“嘉佑之治”等政策,使得北宋在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這段時期內,科技發展如火如荼,繪畫、詩詞等文化藝術也達到了高峰,出現了蘇軾、黃庭堅、米芾等文化名人。 靖康之難時期是北宋的災難時期,金朝入侵,宋高宗被俘,南宋在江南建立,標誌著北宋的滅亡。在這段時期內,宋朝政治腐敗,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不斷,導致了北宋的崩潰。 總的來說,北宋時期是中華文明史上一個輝煌而又災難的時期。它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中國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北宋首都 北宋時期的首都是汴京(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也稱為東京或東都。汴京是當時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擁有繁榮的市場和發達的手工業。汴京城內有許多重要的建築和地標,如大相國寺、太廟、皇城等。 除了汴京,北宋時期還有許多其他的重要城市,如揚州、杭州、成都、洛陽等。這些城市在文化、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在北宋時期,中國政府還與外國進行了貿易和外交往來。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主要通過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進行,與日本、朝鮮、琉球、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國家進行貿易。同時,北宋還與遼、西夏、金等周邊國家進行外交往來和軍事征討。 北宋積弱 北宋時期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弱點,這些問題最終導致了北宋的衰落和滅亡。 中央集權政治漏弊 A)中央:削減相權,設中書省、樞密院及三司使司分掌行政、軍事及財政,宰 相不得預聞其事;又分設獨立之台諫,彈劾大臣。 B)地方:削減州縣長官權力,每路設四監司,分掌地方政務,由中央直派,以 作監督。各州又設通判,為長官副貳,一切政令,須經通判副署,方 能生效,通判可直接向中央舉報州內各事。 中央集權政治漏弊 A)太祖集權中央,革除唐末五代藩鎮跋扈及禁軍權重之積弊,使中央政權穩定。… Read More »【宋朝DSE】北宋|一個經濟文化繁榮 但存在根本性問題的時期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DSE】溫習重點【懶人包】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場重大的戰爭事件,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人民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 抗日戰爭不僅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整個亞洲地區,對於世界歷史也有深遠的影響。 本文將探討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影響和勝利的原因。 抗日戰爭 簡介 抗日戰爭,又稱中國抗日戰爭,是指1937年至1945年期間,中國國民政府和各抗日力量為抵抗日本帝國侵略而進行的一場全面戰爭。該戰爭包括了中國本土的戰鬥、中國東北抗日戰爭、華北抗日戰爭、華中抗日戰爭、華南抗日戰爭、西南抗日戰爭等各個抗日戰場。 抗日戰爭的起因,主要是因為日本當時的擴張主義和對中國的侵略政策,例如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和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日本的侵略行為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慨和反抗,全國各地的義勇軍和抗日軍隊紛紛組織起來,奮勇抗擊日軍。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同時也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將領和士兵,例如著名的抗日將領蔣介石、孫立人、陳誠等人。此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抗日游擊隊和游擊將領,如毛澤東、朱德等人。 抗日戰爭的勝利,除了得益於國共兩黨的聯合抗日外,還得益於國際反法西斯的聯盟力量的支持。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抗日戰爭勝利了結。 抗日戰爭 起因 抗日戰爭的起因,主要是由於日本當時的擴張主義和侵略政策。具體來說,以下是幾個導致抗日戰爭爆發的主要事件: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日本以中國軍隊炸毀南滿鐵路為藉口,炮轟瀋陽。 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對日本的態度則較為消極,他抱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宗旨,認 為應暫時對日本溫和忍讓,使國民政府能夠「以平定內亂為第一目標」,亦即集中精力剿 共,待肅清內亂後才全力對外,反撃日本 , 結果進而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 1933年以後,日本繼續在華北地區進攻並實行特殊化政策,使國民政府被迫簽訂《塘沽協定》,使華北門戶洞開。1935年,日本推行「華北自治運動」,策劃華北諸省的自治運動,並在冀東非武裝區成立「防共自治政府」,使冀東22縣獨立於國民政府之外,由日本幕後控制。1936年,又在北平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使河北、察哈爾兩省部分自治,日本因而無形中佔領了華北地區。這一系列行動加劇了中日關係的緊張,也為抗日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晚,日本中國駐屯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期間,日軍聲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但被拒絕。翌日清晨,日軍砲轟宛平城,國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平津作戰爆發,第二十九軍最終戰敗,撤退至保定。這場事件導致侵華戰爭全面爆發。 這些事件的發生,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和反抗。中國政府和各地義勇軍紛紛組織起來,奮勇抗擊日軍,最終爆發了全面的抗日戰爭。 八年抗戰過程 八年抗戰是指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歷史事件,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以下是八年抗戰的主要過程: 1937年,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中國抗日軍隊和民眾進行了英勇抵抗,但由於裝備和人力等方面的不足,戰況處於劣勢。… Read More »【抗日戰爭DSE】溫習重點【懶人包】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DSE】歷史上可圈可點的變法【深度好文】

王安石變法 在中國歷史上,王安石變法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 這場變法持續了近十年時間,對於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安石變法旨在改革官僚制度、財政制度和軍事制度等多個方面,以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然而,這一變法措施也引發了社會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最終以失敗告終。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介紹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推行措施、影響和失敗原因,以及對中國歷史的啟示。 王安石變法 概括簡介 王安石變法 總結 王安石變法是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在他擔任宰相期間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推進社會經濟發展,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包括貪官污吏、民生困苦、軍事漏洞等。 王安石變法始於1070年代,包括許多重要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有: 1.青苗法:這是一項農業稅收制度改革,用於支持農民耕作和種植作物。該法案還提供了農業貸款,以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上的問題。 2.兩稅法:這是一項財政制度改革,通過設置專門的稅務機構來收取土地稅和房產稅,從而增加財政收入。 3.市易法:這是一項商業和貨幣制度改革,旨在改善貨幣流通和加強對商業活動的監管。 4.保甲法:這是一項治安制度改革,通過設置保甲制度,對農民進行監管,加強對治安的管控。 然而,王安石變法並不被所有人都接受。一些人認為,這些改革過於強制和過於繁雜,並且對封建體制和傳統文化造成了傷害。在他的政敵的反對下,王安石最終在1085年被迫辭去宰相職務,並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王安石變法的很多改革也被逐漸撤銷。 然而,王安石變法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標誌著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中央集權的基礎,並在中國政治思想和經濟理論發展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 王安石變法時間 王安石變法發生的時間是在北宋朝,主要是在1070年代開始進行,並在1080年代達到高峰。王安石自1070年至1085年擔任宰相,其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被稱為「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在宋朝哪個皇帝 宋神宗 王安石變法措施 王安石變法 具體內容… Read More »【王安石變法DSE】歷史上可圈可點的變法【深度好文】

太子校舍內部裝修暫停開放通知

本校太子校舍將於7月3日 (星期一) 至7月6日 (星期四) 進行內部裝修,該校舍將暫時停止開放。

 

如有需要,同學請移步至其他校舍辦理事務或致電 69901975 查詢。

 

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Learnsmart Education Centre

2-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