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DSE 攻略 » DSE 中史 攻略 » Page 5

DSE 中史 攻略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DSE】起因、過程、結果全包!【全面分析】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發生於19世紀末期,當時清朝政府與日本之間爆發戰爭。 這場戰爭對於中國和亞洲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甲午戰爭是中國面對外侵和現代化進程中的轉折點之一,同時也是日本崛起和國際平衡的改變之一。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甲午戰爭的原因、過程、結果以及其對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影響。 甲午戰爭是什麼? 甲午戰爭,也稱為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清朝和日本之間的一場戰爭,發生於1894年至1895年。此戰爭由於爆發於中國農曆甲午年,因此得名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的起因是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問題。清朝和日本都想在朝鮮半島上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在這個地區獲得經濟和政治利益。在此期間,清朝派兵前往朝鮮半島以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這引起了日本的不滿,導致日本向清朝宣戰。 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利用其現代化的軍隊和先進的武器,壓倒性地擊敗了清朝。這場戰爭標誌著中國傳統武器和戰術的落伍,以及日本現代化進程的加速。 甲午戰爭結束後,中國不得不簽署《馬關條約》和《遼陽條約》,割讓台灣、澎湖、條約港等地給日本,並賠償大量賠款。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激發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 甲午戰爭時間 甲午戰爭發生於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歷時約9個月。 甲午戰爭背景 甲午戰爭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的東亞,當時中國清朝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清朝政府在面對西方列強的進攻和經濟掠奪時,表現出無力抵抗和改革的弱點,這加劇了社會和政治上的不穩定。此時,日本崛起成為東亞地區的新興大國,希望擴大其領土和影響力,而朝鮮半島則是其戰略目標之一。 甲午戰爭爆發的具體原因可以追溯到1894年初,當時朝鮮國發生了政變,清朝政府派兵鎮壓叛亂,並派遣使臣前往朝鮮。然而,日本政府對此感到擔憂,認為此舉將危及其在朝鮮的勢力和利益,於是提出了干涉和介入朝鮮事務的要求。此後,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之間的外交磨擦和緊張局勢逐漸加劇,最終導致了甲午戰爭的爆發。 甲午戰爭的背景反映了當時東亞地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和動盪,以及東亞國家之間相互角逐和競爭的現實。 甲午戰爭原因 甲午戰爭的起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朝鮮半島問題:清朝和日本都希望在朝鮮半島上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在這個地區獲得經濟和政治利益。1894年,朝鮮發生政變,清朝政府派兵鎮壓叛亂,並派遣使臣前往朝鮮。日本政府認為此舉危及其在朝鮮的勢力和利益,於是提出了干涉和介入朝鮮事務的要求,進而引發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 領土爭端:除了朝鮮半島問題外,中日之間還存在領土爭端,如釣魚島和台灣等地區。清朝政府對於這些領土的管轄權存在爭議,日本認為這些領土屬於其勢力範圍。 經濟利益:19世紀末期,東亞地區正處於國際貿易和工業化的浪潮中。日本希望開拓新的市場和投資機會,並透過這些方式擴大其經濟和政治勢力。清朝政府因為對西方列強的經濟掠奪而感到壓力,並對日本的經濟崛起感到威脅。 綜合以上因素,導致了中日之間的緊張關係和爭端,最終引發了甲午戰爭的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日本利用其現代化的軍隊和先進的武器,壓倒性地擊敗了清朝,並在其勢力範圍內擴大了領土和影響力。 甲午戰爭過程 甲午戰爭的過程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朝鮮海戰:1894年7月25日,日本東京灣的船隊向清朝派往朝鮮的北洋艦隊發動進攻。在朝鮮海峽上發生的這場海戰是甲午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也是清朝海軍的最後一次大型海戰。日本軍隊利用先進的火炮和蒸汽動力艦船的優勢,輕易擊敗了北洋艦隊,清朝海軍損失慘重,幾乎全部被摧毀。這場戰役標誌著日本軍隊在海上的優勢,也使得清朝在戰爭初期就陷入了被動局面。… Read More »【甲午戰爭DSE】起因、過程、結果全包!【全面分析】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DSE】起因、過程、結果全包!【全面分析】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是一場對中國深遠影響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發生,源於當時西方列強的侵略擴張和中國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及當時的義和團運動。 八國聯軍的入侵對中國的影響十分深遠,它表明了中國的弱點和落後,也促進了中國的反侵略和民族主義運動,使中國逐漸意識到必須進行現代化和改革。 本文將從八國聯軍的起因、過程、結果等方面進行介紹和分析,以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場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 八國聯軍是什麼? 八國聯軍是指1899年至1901年期間,由英國、法國、美國、德國、俄羅斯、日本、意大利和奧地利匈牙利組成的八個國家,派遣軍隊進攻中國的聯合軍隊。這場戰爭也被稱為“義和團運動”或“庚子事變”。 八國聯軍的入侵是由於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相對薄弱,以及對外開放政策所帶來的不滿情緒和反西方情緒的蔓延。一些反對外國勢力的民間組織,如義和團,發起了反對外國侵略的暴力行動,這也激起了外國國家的強烈反應。 八國聯軍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和屠殺,包括洗劫和燒毀了許多中國城市,殺害了大量中國平民。戰爭結束後,八國聯軍強迫中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削弱了中國的主權和獨立,加深了中國人民對外國勢力的不信任和反感情緒,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八國聯軍時間 八國聯軍的時間是1899年至1901年。 八國聯軍背景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是發生在19世紀末的中國一場反外國勢力的運動,其正式名稱為“義和團拳亂”。該運動發生的背景是中國與外國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限制了中國對外貿易自由和主權獨立,對中國經濟和政治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引發了對外國勢力的反感和不滿情緒。 義和團是由農民、手工業者和流氓組成的民間團體,成員大多是在北方沙漠地區的貧苦農民和青年。他們認為外國勢力侵略中國,破壞了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和文化,為了保衛國家和守護傳統,他們組織起來,使用傳統武術“拳法”,攻擊外國人和中國的基督教徒。義和團運動的高潮發生在1900年,當時義和團攻擊了許多外國使館和基督教堂,並且屠殺了大量的外國人和中國的基督徒。 義和團運動引起了外國列強的極大關注和憂慮,最終導致了八國聯軍的入侵。八國聯軍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屈辱,也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一個轉折點。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指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年間,中國清朝政府實行的一系列變法措施。這些變法措施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改革,旨在使清朝政府能夠適應外部壓力和國內矛盾,加強中央集權,推進現代化進程。 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政治改革:通過設立內閣,取消八旗貴族的特權,推進官員選拔制度改革等措施,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力。 經濟改革:推行貨幣改革,發展鐵路和郵電等基礎設施,吸引外資等措施,以加強中國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軍事改革:改革舊式的軍制,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教育文化改革:通過廢除科舉制度,推廣西方科技和文化,推動中國教育和文化的現代化。 戊戌變法儘管有一些進步措施,但受到了各方面反對力量的強烈反對,其中最大的反對力量是保守派和滿洲貴族。他們利用社會動盪和反對情緒,最終導致了變法的失敗。戊戌變法的失敗揭示了清朝政府的腐敗和弱點,也為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八國聯軍原因 八國聯軍入侵的原因復雜,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Read More »【八國聯軍DSE】起因、過程、結果全包!【全面分析】

民初政局

【民初政局DSE】軍閥割據 山東事件 巴黎和會 五四運動【全面解釋】

民初政局 民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 這段時期中,清朝的統治垮台,中國開始了漫長的近代化進程。這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許多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革,這些變革對中國的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個時期中,各種政治力量互相博弈,形成了一幅錯綜複雜的政治局面。 同時,西方列強也在中國切割利益,試圖掌控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命運。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的政治和經濟處境都異常艱難。 本文將介紹民初政局的主要特點和變化,探討這一時期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和啟示。 袁世凱、段祺瑞掌權時的政局 袁世凱和段祺瑞是中國歷史上民國時期的兩位重要政治人物,他們先後掌握了政權,對中國的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袁世凱是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政治家、將領,曾任北洋軍閥的統治者,後擔任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在掌權期間,試圖通過中央集權來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現代化建設,但其專制統治、貪污腐敗和政治手段殘酷的形象深受人民的反感。他試圖終身擔任總統和建立皇帝制度的企圖,引發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也迫使他辭去總統職務。 段祺瑞是袁世凱的親信和繼任者,曾多次擔任北洋政府的總理和軍閥。他的掌權期間,經濟發展緩慢,政府腐敗,民眾貧困,社會不穩定,政治壓制嚴重。段祺瑞在掌權期間,曾採取殘酷的手段打壓反對派,包括鎮壓學生運動、取締進步報刊、逮捕異議人士等。這些行動激起了廣泛的反對和不滿,最終導致了五四運動和其他抗議活動的爆發。 總的來說,袁世凱和段祺瑞的掌權時期,政治腐敗、社會動盪、經濟低迷、人民不滿等問題嚴重,政局混亂,國家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他們的專制統治方式和殘暴手段,引起了廣泛的反對和不滿,激發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主意識,也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發展。 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及混戰的情況 軍閥割據局面是指在中國近代史中,軍閥們在地方上或地區間的割據狀況。這種局面主要出現在辛亥革命後的民國時期,從1912年至1928年期間,主要集中在北方,導致了混亂的局面。 軍閥割據的形成是由於民國時期中央政府的權威嚴重削弱和政治制度不健全,造成各地方勢力的割據,軍閥把軍隊視為個人私有物,通過掌握軍隊來掌握地方權力。因此,北方出現了許多軍閥,包括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呂甡、馮國璋等。他們之間常常發生戰爭,甚至有時候幾個軍閥聯合起來互相攻打,形成混戰的局面。 混戰的情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方自治:各軍閥控制著自己的地方,軍閥對於本地區的管轄,有著完全的自主權。他們往往以地方的經濟資源和人口為基礎,通過稅收、徵兵等手段建立自己的政治經濟基礎,這導致了不同地方的發展水平差異,甚至造成地方矛盾和戰爭。 民不聊生:在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下,各地方經濟蕭條,商業凋敝,民不聊生,社會動盪,造成了大量流離失所的難民。 軍閥之間的戰爭:不同軍閥之間常常發生戰爭,他們之間的關係往往非常複雜,有時候是聯盟,有時候又會反目成仇,不斷地更換盟友和敵人。 總之,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不幸,但也促使了民眾的民主意識的崛起,為中國未來的政治進程和民主發展奠定了基礎。 軍閥的崛起如何令中國陷入紛亂的局面 軍閥的崛起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也是導致中國陷入混亂的一個主要因素。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導致了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混亂,具體來說,軍閥的崛起如下幾點原因: 中央政府權威的削弱:辛亥革命後,中國政治制度不健全,民國政府的執政能力不強,中央政府的權威嚴重削弱,加上政治腐敗和官僚主義的嚴重問題,這為軍閥的崛起創造了機會。 地方勢力的抬頭:由於中央政府無法有效地控制各地方勢力,導致各地方勢力逐漸抬頭,包括地方官員、商人、土豪劣紳等,他們控制著地方的資源和人口,形成一種分裂的局面。 軍閥掌控軍隊:由於軍隊的特殊性,掌控軍隊就可以掌控一定的地方權力。軍閥通過控制軍隊,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形成各地方的軍閥割據局面。 經濟問題的加劇:由於各地方勢力的割據,導致經濟停滯不前,商業凋敝,糧食荒年增多,加上外國列強的壓力,中國的經濟狀況非常困難。 民不聊生:軍閥割據導致了民不聊生的局面,各地方的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資源,常常發生戰爭,導致民眾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社會動盪不安。… Read More »【民初政局DSE】軍閥割據 山東事件 巴黎和會 五四運動【全面解釋】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DSE】起因、過程、結果全包!【全面分析】

辛亥革命 “天下為公”,這是辛亥革命的信條,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偉大的政治革命,其意義深遠,對於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政治和現代化國家方面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本文將從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過程、結果、影響以及孫中山的角色等方面介紹這場歷史事件,幫助讀者更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簡介 辛亥革命,又稱辛亥變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它發生於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以推翻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中華民國為目標,歷時約兩個月,最終在武昌爆發的起義和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中取得勝利。 辛亥革命的發生是由於清朝政治、經濟和社會矛盾激化所致。清政府在清朝晚期逐漸走向衰落,內憂外患,外有列強入侵,內有民間反抗,各種矛盾加劇。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具有現代意識的知識分子開始呼籲變法興國,並通過宣傳、組織等手段推動變法運動。其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同盟會成為領導革命的主要力量。 辛亥革命的爆發,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武昌為中心的南方起義,領袖為黃興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很快蔓延到全國各地,清政府無力控制局勢。第二階段是革命勝利後的政治鬥爭和組建中華民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中華民國成立,並出任臨時大總統。 辛亥革命的勝利,標誌著中國的封建統治結束,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的新紀元。但在實際操作中,辛亥革命並未達到所有人的期望。由於各種原因,中華民國成立後政局不穩定,社會仍存在諸多問題,國家未能真正走向繁榮和富強。 辛亥革命時間 辛亥革命發生的時間是民國元年(1911年)的10月10日。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發生的背景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清政府內外交困:清政府在晚清時期面臨外族侵略、內部軍閥割據、國內經濟萎靡、人民生活困苦等多種問題,政府形勢艱難。 民族危機:清朝內部的腐敗、愚昧、落後,外部的列強侵略和不平等條約的壓迫,使中國社會面臨了巨大的民族危機。 西方思想影響:在晚清時期,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和留學生接觸到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開始呼籲改革和變法。 內部反抗和組織:在晚清時期,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積極組織和宣傳變法和反清的思想,如洪門等組織。同時,一些武裝反抗運動也相繼發生。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些具有現代意識的知識分子開始呼籲變法興國,並通過宣傳、組織等手段推動變法運動。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中國社會內部矛盾的爆發和外部勢力的介入的結果。 辛亥革命原因 辛亥革命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清政府統治危機:清政府在晚清時期面臨國內外的危機,內部腐敗、封建統治滋生出很多問題,如天災人禍、賦稅過重、土地兼併等等,外部則面臨列強侵略和不平等條約的壓迫,使得清朝政治、經濟和社會矛盾激化。 中國社會的落後:在晚清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和教育相對落後,特別是在西方科技、文化等方面遠遠落後,使得中國面臨了巨大的民族危機。 西方思想的影響:一些有識之士接觸到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開始呼籲改革和變法,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他們認為,要振興中國,就必須從內部改革,吸取西方的先進文化和科技。… Read More »【辛亥革命DSE】起因、過程、結果全包!【全面分析】

英法聯軍之役

【英法聯軍之役DSE】起因、過程、結果全包!【全面分析】

英法聯軍之役 19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聯軍曾一起入侵中國,這場戰爭被稱為英法聯軍之役。 這場戰爭對中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不僅加速了清朝政府的衰落,也讓中國意識到自身的軟弱和落後,進而開始思考如何進行現代化改革。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從背景、原因、過程、影響等方面來介紹英法聯軍之役的歷史事件。 英法聯軍之役是什麼? 英法聯軍之役,又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即1856年至1860年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是中國清朝與英國和法國之間的一場衝突,與第一次鴉片戰爭類似,也是關於貿易和領土爭端的問題。 戰爭的起因是中國清朝政府禁止洋人在廣州進行貿易,並在中國北方與歐洲的貿易關係出現爭端。英國和法國派遣軍隊前往中國,要求打開中國市場並重新開放貿易。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反對,但在戰爭初期,英國和法國軍隊佔領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包括天津和北京。 在1858年的天津條約和1860年的北京條約之後,清政府同意打開其市場,並將香港割讓給英國。 此外,英國和法國還獲得了一些其他領土和財產的割讓。這場戰爭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導致中國的封閉政策被迫打破,同時也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英法聯軍之役時間 英法聯軍之役發生在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 英法聯軍之役背景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以英、法、薩丁尼亞王國及鄂圖曼帝國等國獲勝和奧地利帝國威脅加入戰爭而告結束,俄國在戰爭中受挫,轉向東方發展。同年,美國聯合英、法兩國,再次要求清政府「修約」。 軟硬兼施,一面揚言「各國條約章程,必求更改,否則恐致生事」,一面又表示願將便於在內河作戰的蒸汽炮艇賣給清朝,幫助清廷對付太平天國。 最後,咸豐皇帝態度有所鬆動,同意「擇其事近情理無傷大體者變通一二條」,「以示羈縻」,「大段斷無更改」,拒絕全面「修約」。 英法聯軍之役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貿易問題:在鴉片戰爭後,中國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並開放廣州、福州、寧波、上海、廈門五個通商口岸。然而,在此後的幾年中,英國商人發現這些口岸仍受到限制,無法進行自由貿易。他們要求中國政府進一步開放貿易,取消所有限制和貿易壟斷,但中國政府對此卻猶豫不決。 鴉片貿易問題:在鴉片戰爭後,中國政府禁止鴉片進口,但英國商人仍然繼續向中國走私鴉片,這激起了中國政府的憤怒。此外,英國政府也不斷向中國政府施壓,要求他們允許進口鴉片,進一步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矛盾。 宗教權益問題:在廣東省發生了一些涉及天主教教士權益的事件,法國政府認為中國政府對此沒有適當的處理,因此向中國政府提出抗議。中國政府未能適當地處理此事,最終導致法國介入戰爭。 總的來說,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政府對外開放和貿易問題的態度和限制,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政治和經濟利益的干涉和掠奪。這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和西方國家在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 英法聯軍之役 導火線 廣西西林教案… Read More »【英法聯軍之役DSE】起因、過程、結果全包!【全面分析】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DSE】起因、過程、結果全包!【全面分析】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也是中國現代史的轉折點之一。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與英國發生了武裝衝突,中國的失敗使得英國獲得了對華貿易的更大控制權,也使得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 此外,鴉片戰爭也對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本文將從鴉片戰爭的起因、過程、結果等方面進行介紹和分析,以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場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 鴉片戰爭是什麼? 鴉片戰爭是指發生在19世紀中期,中國和英國之間因鴉片貿易問題而引發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和外交爭端。當時,英國通過非法販賣鴉片來獲取中國的茶葉、絲綢和其他貴重商品,而這導致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的破壞。 隨後,中國政府試圖禁止鴉片進口並銷毀所有鴉片,但英國政府卻派遣軍隊來保護鴉片貿易,並逐步對中國進行侵略。 鴉片戰爭期間,中國的軍隊在技術、裝備和組織上都落後於英國,最終中國在數次戰爭中都遭受了慘敗。通過《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被迫割讓領土,開放多個港口,支付巨額賠款,並對外國在中國的貿易進行讓步。 鴉片戰爭對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也標誌著中國的封閉和落後在國際舞台上的失利。這一時期也為中國的現代化改革開闢了道路,中國逐漸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並開始進行各種改革和革命,以應對外來的挑戰和壓力。 鴉片戰爭時間 鴉片戰爭發生於1839年至1842年之間,是一場發生在中國清朝與英國帝國之間的歷史事件。 鴉片戰爭背景 鴉片戰爭的背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鴉片貿易的爆發:自18世紀末期以來,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商人在中國廣泛貿易鴉片,這導致大量的鴉片流入中國,使得中國的國內貨幣流失,對中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穩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中國的限制措施:由於中國政府對鴉片的濫用和擔憂,中國政府實行了嚴格的禁鴉片措施,並將其視為非法物品,並禁止其進口和貿易。然而,這些措施對於西方國家的商人和政府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貿易不平衡和政治緊張:隨著鴉片貿易的激增,中國對外貿易逐漸出現了貿易不平衡,而西方國家則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表示不滿。此外,中國對於西方文化和基督教的反感也加劇了政治緊張。 林則徐禁煙 道光十八年(1838年),時任兩湖總督的林則徐 向道光皇帝上書,痛陳鴉片對中國人的毒害「若 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 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道光帝讀後深為所動,於是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 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查禁鴉片。 1839年林則徐抵達廣州,隨即拘捕數千名鴉片商販和… Read More »【鴉片戰爭DSE】起因、過程、結果全包!【全面分析】

太子校舍內部裝修暫停開放通知

本校太子校舍將於7月3日 (星期一) 至7月6日 (星期四) 進行內部裝修,該校舍將暫時停止開放。

 

如有需要,同學請移步至其他校舍辦理事務或致電 69901975 查詢。

 

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Learnsmart Education Centre

2-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