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Smart 學博教育
DSE 中文

【桃花源記】DSE中文 文言文 語譯、主旨、分析【懶人包】

hero-image
blog-photo
學博小編12 Dec 2024

桃花源記 終極指南

桃花源記 全攻略

文言文好難掌握?學博小編為大家提供 中學時必學的文言文《桃花源記》的全文語譯、重點文言字詞以及範文重點分析包括:內容大要、主旨、段落大意、寫作和修辭手法。

桃花源記 背景

陶淵明生活在一個王權更迭頻仍、政治鬥爭嚴酷的時代。

魏晉南北朝玄學思想盛行,時賢多兼具儒、釋、道三家思想。

陶淵明之學,雖以儒家為本,惟亦頗受道家、佛學思想薰陶,嚮往避世忘憂。

因此,在種種時代因素影響下,陶淵明創作了〈桃花源記〉一文,借虛構的烏托邦世界,追求和平恬靜、自給自足的心靈世界,期望擺脫現實政治的局限。

桃花源記 全文語譯

桃花源記 原文 第一段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桃花源記 語譯 第一段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豔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源記 原文 第二段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 語譯 第二段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捨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桃花源記 原文 第三段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 語譯 第三段

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裏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裏的人)問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裏人告辭。村裏的人告訴他:「(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桃花源記 原文 第四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桃花源記 語譯 第四段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着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桃花源記 原文 第五段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 語譯 第五段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他不久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記 重點文言字詞註解

  1.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

  2. 武陵:郡名,現在湖南常德市一帶。

  3. 爲業:把……作爲職業,以……爲生。爲:作爲。

  4. 緣:沿着,順着。

  5. 行:前行,走。

  6. 遠近:偏義複詞,僅指遠。

  7.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見。

  8. 夾岸:溪流兩岸。

  9. 雜:別的,其他的。

  10. 芳草鮮美:芳香的青草鮮嫩美麗,芳:花;鮮美:鮮豔美麗。

  11.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12. 繽紛:繁多的樣子。

  13. 甚:很,非常。

  14. 異之:即“以之爲異”,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爲異,對······感到驚異,認爲······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15. 復:繼續。

  16. 前:名詞活用爲狀語,向前。(詞類活用)

  17. 欲:想要。

  18. 窮:形容詞用做動詞,窮盡,走到······的盡頭。

  19. 林:代指桃花林。

  20.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詞類活用)

  21. 便:於是,就。

  22. 得:發現。

  23. 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24. 若:好像……似的。

  25. 舍:捨棄,丟棄,文中指離開。

  26. 初:起初,剛開始。

  27.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僅。

  28. 復:又,再。

  29. 行:行走。

  30.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31. 平:平坦。

  32. 曠:開闊;寬闊。

  33. 屋舍:房屋。

  34. 儼然:(古今異義)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形容齊整;形容莊嚴。

  35. 之:這。

  36. 屬:類。

  37.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38. 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39. 種作:指世代耕種勞作的人。

  40. 衣着:穿着打扮。

  41. 悉:全,都。

  42.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爲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

  43. 黃髮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髮,古時認爲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徵,這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紮結頭髮,頭髮下垂,這裏指小孩子。(借代修辭)髫,小孩垂下的短髮。

  44. 並:都。

  45.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46. 乃大驚:竟然很驚訝。乃:竟然。大:很,非常。

  47. 從來:從……地方來。

  48. 具:全都。

  49.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50. 要:通“邀”,邀請。(通假字)

  51. 鹹:副詞,都,全。

  52. 問訊:打聽消息。

  53. 雲:說。

  54. 先世:祖先。

  55. 率:率領。

  56. 妻子:(古今異義)古義:指妻子、兒女。“妻”“子”是兩個詞,不是現代漢語的“妻子”今義:男子的配偶。

  57. 邑人:同縣的人

  58. 絕境:(古今異義)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明顯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 絕:絕處。

  59. 復:再,又。

  60.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裏。

  61. 遂:於是。

  62. 間隔:隔斷,隔絕。

  63. 今:現在。

  64.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竟然。

  65.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於現在漢語的“無論”(古今異義)。

  66. 爲:給。

  67. 具言:詳細地說。

  68.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69. 嘆惋:感嘆,惋惜。

  70. 餘:其餘,剩餘。

  71.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72. 至:到。

  73. 停:停留。

  74. 辭:辭別。

  75. 去:離開。

  76. 語:告訴。

  77. 不足:不值得。(古今異義)

  78. 爲:介詞,向、對。

  79. 既:已經。

  80. 便扶向路:就順着舊的路(回去)。扶:沿着、順着。向:從前的、舊的。

  81.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詞類活用)

  82. 及:到達。

  83.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84. 詣(yì)太守:指拜見太守。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裏去。

  85. 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86. 即:立即。

  87. 遣:派遣。

  88. 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名詞),標記。(所+動詞譯爲名詞)

  89. 遂:終於。

  90. 復:再。

  91.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92. 高尚:品德高尚。

  93. 士:隱士。

  94. 也:表判斷。

  95. 欣然:高興的樣子。

  96. 規: 計劃,打算。(詞類活用)

  97. 未:沒有。

  98. 果:實現。

  99. 未果:沒有實現。

  100. 尋:不久。

  101. 終:死亡。

  102. 問津:問路,這裏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桃花源記 文章主旨

本文記述漁人探訪桃花源的經過。

作者通過漁人的見聞、經歷,描寫了一個自給自足、平等安逸的世外桃源,從而表達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世界的嚮往。

段落大意

第一段

開首交代了漁人的背景及其發現桃花園後驚訝的表情,突顯出桃花林美麗驚人的風景。

第二段

描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和感受,亦描寫桃花源中的和平勞動與幸福生活。

第三段

交代了桃花源中的人由來,亦描寫了源中人的熱情好客的性格。

第四段

記述了漁人盡力記錄前往桃花源的路線,但最終仍無法再到,從中表達桃花源只是作者的理想國。

第五段

記述了劉子驥欲尋桃花源,但也失敗

桃花源記 寫作手法

修辭手法

頂真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對偶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借代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黃髮: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記敘手法

順序

按漁人行蹤的先後次序順序來寫。

記敘人稱

第三人稱

描寫手法

白描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

其他寫作手法

虛實結合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以虛構的遊記形式表現了一種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本文是一篇以描寫景物、敘說事情為主的記敘文,語言優美,描寫生動,記敘簡明,有後世遊記散文的特色。記敘文到了陶淵明時代,已經有了史傳記事的傳統,它同時還繼承了辭賦鋪敘描寫的特色,這篇“記”甚至還儲存著魏晉以來抒情小賦散、韻並列,賦後加辭讚的形體。

桃花源記 工作紙問答

問題一

問題

在桃花源內,人們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

答案

在桃花源內,人們過著安份守己,謙厚樸實,與世無爭的生活。人們相處愉快,關係融洽。

問題二

問題

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這與作者身處的社會有何不同?

答案

桃花源是一個和平、寧靜、安定的社會。
作者所身處的社會(東晋末年)政治腐敗,經常發生戰爭,一片黑暗紛亂。

問題三

問題

作者為何要虛構這樣的一個社會?

答案

作者虛構了這個生活富足,和平恬靜的理想國,目的是寄託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桃花源記 鬼故事

隨著時代變遷,有些人竟然解讀出桃花源記中鬼故事的元素。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漁人到達源頭以後,看見了山洞入口,『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這一幕,換一個角度去想一下,可以轉換一個場景,漁人到底進的是山洞,還是一個墓道?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裏形容的,不就是古代墓道設計的常規建設思路麼?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多麼整齊,這麼有秩序,我們知道,古代的城市,確實規劃得很細緻,每個地方每條線都一絲不苟。但這些都是大城市。

漁人可不能撐著漁船去爬山,這不現實。

所以,漁人進入桃花源應該是這樣:他看見了滿是桃花盛開的地方,然後看見一個墓道,他彎腰走了進去,墓道先窄後寬,隨後豁然開朗,看見墓道深處那一座座被整整齊齊修葺起來的墳墓!

那「黃髮垂髫怡然自得以及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該如何解釋呢?

為什麼會這樣?

一是祭品,外面有人一直在給他們燒紙錢或者是紙做的衣服,二可能就是鬼的一種能力了,讓你看到你覺得應該看到的樣子。

當然,這只是一部分的證據,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自行搜查,從另一個角度閲讀文章,確實有另一番風味。

為您推薦以下文章

Learn Smart 學博教育

學博教育中心為名校首選補習社,坐擁五千個學生成功見證。學博教育中心目前有5間校舍,分別位於北角、太子及旺角。各科頂尖星級補習名師進駐校舍,他們均畢業於頂尖學府,專科專教,於任教科目擁有5年以上的補習經驗,實力保證。學博教育中心提供拔尖課程、常規課程、補底課程、DSE奪星精讀課程、暑期補習等,總有一個課程符合你需要。
© 2025 Learn Smart Education Cent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