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彙整為 February 26, 2023

February 26, 2023

清朝

【清朝DSE】由滿清入關到嘉道中衰【深度好文】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清朝建立於南明末年,是由滿洲族人發起的,其首任君主為努爾哈赤,其子皇太極則進一步擴大了勢力範圍,統一了滿洲各部落。 清朝開創了封建社會的新階段,實行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和官僚制度,並保持著長期的封閉狀態,與外界交往十分有限。 在清朝的統治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清朝的衰落和滅亡也標誌著中國進入了近代史的新階段。 清朝 歷史 簡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1644年開始,直到1912年被辛亥革命推翻為止。清朝的建立是在明朝滅亡後,由滿族人建立的,因此也稱為滿清。 清朝的最早時期,面臨著南明的殘餘勢力和內憂外患的局面。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治理,奠定了清朝封建社會的基礎。康熙時期,通過肅清“三藩之亂”、平定“知識分子叛亂”等戰爭,統一了全國局面;雍正時期,則強化了中央集權,加強了政治管理和經濟建設;乾隆時期,則是清朝最為強盛和繁榮的時期,國力和軍事力量達到了巔峰。 19世紀末期,清朝遭遇了來自外部的強烈挑戰,如英國的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以及國內的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的激化。清朝政府的改革和變革無法解決問題,國力逐漸削弱,社會動盪不安,最終在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清朝滅亡,結束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 清朝 時間 清朝的時間跨度為1644年至1912年,共計268年。其具體的年號及時間為: 清順治年間(1644年-1661年) 清康熙年間(1661年-1722年) 清雍正年間(1722年-1735年) 清乾隆年間(1735年-1796年) 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 清道光年間(1820年-1850年) 清咸豐年間(1850年-1861年) 清同治年間(1861年-1875年) 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 清宣統年間(1908年-1912年) 清朝皇帝 一覽表… Read More »【清朝DSE】由滿清入關到嘉道中衰【深度好文】

明朝

【明朝DSE】制度比較特別的朝代|是福是禍?【深度分析】

明朝,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王朝,自1368年至1644年存在了276年之久。 在明朝這個時期,中國社會和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藝術和文學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的興衰之路充滿了曲折和波折。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對明朝這一歷史時期進行介紹,探究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點和發展變化。 明朝 歷史 簡介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由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自宣布帝號開始,稱“明”。 “明”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中央集權國家,前兩個分別是秦朝和漢朝。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朝的建立標誌著元朝的結束,明太祖朱元璋成功推翻元朝的統治,統一全國,開創了明朝的歷史。在其治下,明朝先後實行了數項改革,其中包括土地制度改革、科舉制度改革、軍制改革、綱要改革等。這些改革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鞏固明朝統治。 明朝的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四大名著——《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就是在明朝時期創作的。明朝的科技也非常發達,其中包括造船、火藥、瓷器、紙張等領域的技術。 然而,明朝在後期的政治腐敗、內部矛盾以及外部壓力下逐漸走向衰敗。明朝晚期的戰爭頻繁,經濟萎靡不振,社會動盪不安。最終,清朝的建立標誌著明朝的結束,也為中國歷史的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 明朝首都 明朝的首都為南京(即當時的應天府),後遷至北京(即當時的燕京)。 明朝 朱元璋 建國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原是一名農民,在紅巾軍起義中嶄露頭角,後加入陳友諒部隊,成為一名將領。在起義軍中他深得士兵愛戴,又有過人的軍事才能,很快就成為陳友諒的得力助手。 後來,陳友諒病逝,他的弟弟陳寶國掌握了軍權,朱元璋因為受到排擠而投奔了另一名起義將領徐達。不久,徐達也病逝,他的軍隊不願意接受徐達的兒子徐震繼承父業,於是決定推舉朱元璋為新領袖。 經過多年的征戰,朱元璋在1368年攻下元朝的首都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宣佈建立了明朝,並自稱為皇帝,即明太祖。明太祖的統治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一個新時期的開始,也為明朝後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太祖廢相 在明朝建立後,採用元朝的製度,設立中書省總理政務,以丞相負責,丞相具有統率行政官僚和輔助君主處理國家政事的權力。但是朱元璋對丞相制度不滿,認為其過於集權,限制相權。他在位後弱化中書省的權力,設立六科給事中和通政司,削弱了丞相的權力。最終,丞相制度被廢除的理由是胡惟庸案。 明太祖分封諸侯 明太祖確實在其統治時期進行了一系列的封爵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分封諸侯。 明太祖在其統治初期,為了穩定天下和確立自己的地位,開始對功臣進行封賞。他將全國劃分為多個地區,然後將這些地區授予自己的功臣和親信,封為藩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等不同的爵位,這些被封的地區稱為“藩鎮”。藩王們在自己的封地內享有特殊權力,比如擁有軍隊和治理權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明太祖的權威,並使得整個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穩定。… Read More »【明朝DSE】制度比較特別的朝代|是福是禍?【深度分析】

國共內戰

【國共內戰DSE】兩次內戰原因、概況、結果【全面分析】

國共內戰是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該戰爭始於1927年,終於1949年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標誌著中國的政治制度由國民黨政府主導的民主制轉變為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 這場戰爭的影響不僅局限於中國本土,還深刻地影響了東亞甚至全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這場戰爭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和探討。 國共內戰 簡介 第一次國共內戰 簡介 第一次國共內戰(1927年-1937年),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與國民黨政府及其武裝力量之間的戰爭。該戰爭始於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後,國民黨政府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後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對共產黨和革命力量的大規模清洗和打擊,工農紅軍和革命武裝遭受沉重打擊。 此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實行武裝鬥爭和游擊戰爭,先後組建了一系列武裝力量,包括秋收起義、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等。 1934年,紅軍長征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經歷了千辛萬苦的艱苦跋涉,最終到達了陝北的延安。這也成為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逐漸發展壯大的重要歷史節點。 第一次國共內戰最終於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而暫時中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轉而與國民黨聯合抗擊日本侵略。 第二次國共內戰 簡介 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是中華民國國共兩黨之間的一場戰爭。 戰爭始於1946年,國共軍事力量組織精良,裝備先進,佔據主要城市和工業區,而中國共產黨則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游擊戰爭。 在戰爭初期,國民軍佔據優勢,然而共軍領導人毛澤東制定了「打游擊戰,走遠征路」的戰略方針,並通過一系列重要戰役,如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成功打破了國國民軍的主力。 最終於194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共內戰以共軍勝利而告終。 國共內戰原因 國共內戰的原因複雜多樣,可以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來分析。 一方面,國共內戰的根本原因在於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在中國千年封建社會的統治下,社會階層結構嚴重僵化,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存在嚴重的落後和腐敗現象。這些問題長期存在,成為了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國共內戰的發生和發展也與國民黨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矛盾密切相關。國共兩黨曾經共同抗日,但在戰爭結束後,國共兩黨的政治矛盾逐漸加劇,包括政治路線、政治權力、領土分配等問題的分歧和爭端,導致國共合作破裂,最終爆發了國共內戰。 此外,外部因素也對國共內戰的爆發和發展產生了影響。比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日本、蘇聯等外部勢力的干涉和支持等等。 總的來說,國共內戰的原因非常複雜,是中華民族長期歷史問題、政治矛盾以及外部因素等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 第一次國共內戰 概況… Read More »【國共內戰DSE】兩次內戰原因、概況、結果【全面分析】

國共合作

【國共合作DSE】兩次合作的背景、原因、概況【全面分析】

國共合作是指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曾兩次達成合作共識,共同應對北伐戰爭、抗日戰爭,這就是國共合作。儘管國共兩黨在意識形態、戰略方針、領導權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分歧和矛盾,但他們的合作關係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國共合作,分別是北伐戰爭時期的第一次國共合作和抗日戰爭時期的第二次國共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發生在1924年至1927年的北伐戰爭時期。當時國共兩黨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合作,共同推進北伐戰爭,推翻北洋政府的統治,建立中華民國政府。但是在1927年春天,蔣介石發動了清黨運動,對共產黨展開了大規模的屠殺和迫害,結束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第二次國共合作,發生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在日本入侵中國後,在共同抗日的基礎上,展開了廣泛的合作。在這次合作中,雙方共同抵禦了日本侵略者。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雙方關係逐漸矛盾,最終導致了國共內戰。 國共合作 簡介 第一次國共合作 簡介 第一次國共合作發生於1924年至1927年間,是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進行的合作。當時,中國政治動盪不安,軍閥勢力威脅著國家統一和人民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和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人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決定進行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消除軍閥勢力的專制統治,並推動現代化建設和民主化改革。在合作期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進行了許多政治、軍事和文化上的合作。 然而,第一次國共合作最終破裂了。國共黨人和共產黨人對於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有不同的想法,其中一些意見差異逐漸加深,導致了長期的分歧和矛盾。1927年春天,國共合作被北伐軍中的反共分子發動了清黨運動,這導致了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中的影響力大幅下降,最終為中國內戰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國共合作 簡介 第二次國共合作發生在1937年至1945年間,是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的合作。在這段時期,中國面臨日本的全面侵略,內部政治局勢複雜,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合作被視為抵抗外敵的必要手段。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核心內容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共同成立了中國抗日政府,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八路軍和新四軍,並在國共軍隊中建立了抗日游擊隊。此外,國共兩黨還在政治、文化和經濟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合作。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施對於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國共兩黨在合作期間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戰役勝利,包括淞滬會戰、平型關戰役、華中戰役等等。此外,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期間也共同推進了現代化建設和民主化改革,對於中國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再次破裂,進入了長期的內戰時期。 國共合作幾次 國共合作指的是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合作關係,它歷經了多次變革和演變。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兩次: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至1927年,兩黨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達成合作共識,共同推進北伐戰爭,共同建設新中國。 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至1945年,兩黨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再次達成合作共識,共同開展抗日戰爭。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國共兩黨曾經在不同時期達成過合作共識,但它們的關係並不總是友好的。兩黨之間在意識形態、戰略方針、領導權等方面存在諸多分歧和矛盾,這些問題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都曾經引起過激烈的爭論和鬥爭。 國共合作第一次 背景 第一次國共合作發生於1924年至1927年之間,當時中國政治動盪不安,軍閥勢力威脅著國家統一和人民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和共產主義者周恩來等人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決定進進行合作。 背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孫文越飛宣言:孫中山確立「聯俄、容共、扶助農工」… Read More »【國共合作DSE】兩次合作的背景、原因、概況【全面分析】

太子校舍內部裝修暫停開放通知

本校太子校舍將於7月3日 (星期一) 至7月6日 (星期四) 進行內部裝修,該校舍將暫時停止開放。

 

如有需要,同學請移步至其他校舍辦理事務或致電 62169651 查詢。

 

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Learnsmart Education Centre

2-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