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知識

【初中中文】必學白話文閱讀篇章《風箏》之主旨、分析、溫習題(附答案)【懶人包】

hero-image
blog-photo
學博小編04 Jul 2025

初中同學在考試或測驗時,回答課文問答時總難以滿分而回?即使是白話文內容,仍是難以理解文中所述的深意,以及其中的寫作手法。今天由學博小編與大家一起溫習課文問答——中學時必學的白話文閱讀篇章《風箏》。全文背景、段落大意及分析,加上溫習題,在本文中應有盡有,助各位同學在考試中取得佳績!

風箏 作者背景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其所創作的《狂人日記》是中國首部白話文小說。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匕首投槍」的寫作風格尤其犀利,所創作的作品多對社會現象進行批判,例如《狂人日記》中的「禮教吃人」、《孔乙己》中對冷漠群眾的抨擊、《藥》中的「人血饅頭」。2019年DSE中文閱讀試卷便以魯迅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為考材。

《風箏》寫於1925年,由中國現代作家魯迅所寫。作者在文中借事抒情,回憶兒時對弟弟的「精神虐殺」——破壞弟弟製作的風箏。除了對弟弟的歉意以外,作者亦借此批判當時中國的封建思想,帶出舊思想對孩子的心理影響。

風箏 段落大意

部分

段落

段落大意

第1段

現實中,作者在寒冷的北京看到天上的風箏,感到驚異和悲哀。

第2段

引入回憶,帶出作者在故鄉的風箏時節所看到的景象。

第3-4段

作者回憶少年時對風箏的負面態度,並記述禁止弟弟放風箏,並毀掉他所做的風箏的往事。

第5段

作者回憶中年時看到講述兒童的書,醍醐灌頂,感到愧疚。

第6-11段

記述作者為了「贖罪」,想向弟弟彌補過失,但弟弟已忘記了這件事,令作者心情沉重。

第12段

回到現實,記述作者無法逃避良心的譴責,因此感到無盡的悲哀。


風箏 藝術手法分析

寫作手法:對比


環境對比:

作者在文章的開首,記述「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於晴朗的天空中」,整體的氛圍肅殺寒冷。而在回憶中,二月的春天十分溫和,春意盎然。回憶與現實的對比,配合作者所述的「久經逝去的春天」,為下文作鋪墊,更突出作者內心的沉重。

人物對比:

在回憶中,作者多加描寫弟弟與自己的差異。作者描述弟弟「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以此帶出弟弟的弱小。作者對比自己與弟弟,尤如壓迫者與受害者。作者寫自己以長輩的身份欺壓弟弟,令讀者能同情弟弟,共鳴弟弟所受到的精神傷害,更突出下文作者的罪疚感。


時間對比:

作者在文中插入回憶,突出自己和弟弟在成長後的改變。小時候的作者霸道、恃着自己的身份壓迫弟弟。弟弟亦從小時候的懦弱膽小,變得足夠成熟,能坦然與兄長相處,甚至忘記了兒時的事件。從「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裏」,到弟弟長大後說出「有過這樣的事麼」,角色心態的轉變更突出作者內心的沉重,以及對尋求寬恕無果的絕望。

寫作手法:首尾呼應

作者在文章開首描述了北京的冬天。作者描述北京的冬天滿地積雪,抬眼看到禿樹枝丫,遠處只有伶仃一二的風箏。而在文章結尾,作者描述嚴冬為人帶來寒威,帶出肅殺的氛圍。作者在首尾段營造寒冬氛圍,襯托內心的悲哀,配合回憶,加強文章的抒情感染力。而且,作者在文末呼應寒冬,提及「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突出作者自感難以彌補自身所造成的傷害,強調作者無能為力的悲哀。

寫作手法:過渡

作者在文中對現實和回憶的敘述均有加入過渡句,以令文章的結構更井然有序。例如在第二段中的「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以及在末段提及「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前者帶出作者與弟弟的往事,後者結束回憶。作者運用過渡句,以故鄉的春天開啟下文,並結束回憶。作者運用過渡句及時間詞語,令文章的結構更井然,層次分明,令讀者能了解到回憶的開始和結束。

寫作手法:象徵

作者以《風箏》命名文章,並在文章多翻加入對風箏的描述。風箏作為文章的象徵,其變化亦代表着兒章的變化。例如在「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作者不止是折斷了弟弟的風箏,更是踐踏了弟弟的童心和尊嚴。而在文中開首,作者亦有描述風箏。「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與悲哀」,突出在現實中的作者對以往的行為深感悔疚。作者運用風箏作隱喻,揭示封建社會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扼殺。


風箏 深度分析

《風箏》雖然主要記述作者與弟弟的往事,但當中的思想並不限於此。

以《風箏》所記的童年回憶為例,「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者對風箏的態度相當負面,視風箏為「沒出息」的玩意。中國傳統思想往往認為「勤有功,戲無益」,貶低「戲」的價值。但在作者看到外國的育兒書後,才明白遊戲是孩子成長的正當行為。

魯迅曾在日本仙台留學,並在新文化運動中逐漸了解到外國的思想。正因如此,魯迅思及自己以往的行為扼殺了弟弟對風箏的熱愛,亦明白到中國傳統思想對孩童的荼毒。因此,在本文中,魯迅不僅批評以往的自己,還抨擊當時社會對孩童玩樂的剝奪。魯迅亦借《風箏》一文帶出呼告,以自身為誡,承認自身的行為是「精神的虐殺」,強調孩童玩樂的重要性,並暗示剝奪孩子的玩樂權利會扼殺他們本應有的創意和快樂,亦窒礙了全民族的創新精神。


風箏 溫習題

題目一:
試根據文章內容,說明作者和弟弟在小時候對風箏截然不同的態度。


答案

對風箏的態度中,作者嫌惡風箏,認為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更覺得弟弟喜歡風箏是沒出息的。弟弟則喜愛風箏,會呆看天空中的風箏,因風箏而跳躍。



題目二:
作者在文中表示多次表示心情沉重,是甚麼令作者感到沉重?

答案

作者看了一本講述兒童的書,知道了遊戲並非不正當,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令弟弟精神上受傷害,因此內心十分沉重。作者向弟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的糊塗,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但弟弟已忘記了小時候的事情,作者知道自己無法得到真正的寬恕,因而心情沉重。



問題三:
作者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破壞弟弟的風箏的場景,對表達主題有甚麼作用?


答案

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帶出自己的專橫,以長輩的身分去欺壓弟弟。也讓人了解弟弟的可憐,和所受到的精神傷害,能加強渲染作者日後的內疚感,並通過二人的對比來突出主題,令讀者明白剝奪孩子玩樂的權利所帶來的傷害。


如果大家有補習問題,如私人補習、線上補習,歡迎Follow 「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 Facebook page & IG得到更多補習課程資訊,亦都可以上我們的補習網頁了解更多!

為您推薦以下文章
Loading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