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 五蠹 DSE
韓非子 五蠹 全攻略
學博小編為大家提供 2012中文卷一的文言文考材 韓非《韓非子 五蠹》全文語譯、重點文言字詞以及文章重點分析包括:內容大要、主旨、DSE問題答案。
韓非子 五蠹 DSE語譯
韓非子 五蠹 原文 第一段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姦人,然後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踰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嚴其刑也。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鎰,盜跖不掇。不必害,則不釋尋常;必害手,則不掇百鎰。故明主必其誅也。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譽輔其賞,毀隨其罰,則賢不肖俱盡其力矣。
韓非子 五蠹 語譯 第一段
現在有一位不成器的人,父母責備他,他不知悔悟;鄉里責罵他,他不為所動,師長教導他,他也不肯改變。用父母的慈愛、鄉里的行動、師長的智慧,三種美意施加於他身上,但最終也不能動他腿上的一根毛,仍不改過。直到地方官吏率領官兵,推行國法,憑此來搜捕壞人,他才懼怕起來,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所以父母的慈愛不足夠教導子女,一定要依靠地方官吏施行嚴刑(才產生效用),(因為)百姓本來受到慈愛就會放縱,(面對)聽命於威勢就會遵從。因此,十仞高的城,樓季也不能超越,(因為)太陡峭了;千仞高的山,(就算是)跛腳的母羊也易於放牧,(因為)平坦。所以英明的君主施行嚴刑峻法。幾尺的布帛,普通人都不會放棄,鎔化了的百鎰黃金,盜跖也不會拿取。不用受到傷害,少量的布匹也不放棄,雙手一定會受傷害,就不會拿取百鎰黃金。所以英明的君主一定會執行懲罰。因此獎賞最好是豐厚而信實,令百姓覺得有利;刑罰最好是嚴峻而果決,令百姓懼怕;法令最好是統一而肯定,令百姓有所認知。所以君主給予獎賞而不會隨意改變,施行刑罰而絕不赦免,用稱譽輔助獎賞,詆毀伴隨刑罰,則賢能和不成器的人都會竭盡全力了。
韓非子 五蠹 重點文言字詞註解
- 不才:不成才、不成器。
- 弗:不。
- 鄉人:鄉鄰、鄉里。
- 譙:責備。粤音潮。
- 動:改變。
- 夫:句首助詞,無義。粤音扶。
- 三美:三樣好的東西,即前文的「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
- 脛毛:小腿的腳毛,這裏指很微小。脛,粤音敬。
- 州部之吏:地方官。
- 操:率領。
- 公法:國法。
- 索:搜尋。
- 姦人:奸邪的人。
- 變其節:改變其想法。節,原指處事原則,引申指想法。
- 易:改變。
- 民固驕於愛:百姓本來受到慈愛就會放縱。固,本來;一向。驕:放縱。
- 聽於威:聽命於威勢。即指面對威權時,不得不俯首聽命。聽,聽命;服從。
- 十仞:八十尺,這裏是虛數,意指城十分高。仞,八尺。
- 樓季:古人,魏文侯之弟,善於攀爬。
- 踰:越過。
- 峭:陡峭。
- 跛牂:跛足的母羊。牂,母羊,粵音裝。
- 夷:平坦。
- 峭:作動詞用,令其法令嚴厲的意思。
- 尋常:八尺為尋,兩尋(十六尺)為常,這裏表示少量的意思。
- 庸人:一般人、普通人。
- 釋:放棄。
- 鑠金:鎔化的黃金。鑠,粤音削。
- 百鎰:古度量衡單位,二十四兩為一鎰。鎰,粤音日。
- 盜跖:相傳為古代著名的大盜。跖,粤音隻。
- 掇:拾取、拿取。粤音絕。
- 誅:懲罰、懲治。
- 莫如:不如。注意譯文變成肯定句。
- 厚而信:豐厚而信實。信,誠實不欺。
- 必:堅定、果決。
- 一而固:統一而肯定。固,肯定。
- 遷:改變。
- 赦:赦免。
- 譽:稱譽、讚賞。
- 毀:詆毀。
- 隨:跟從。
韓非子 五蠹 主旨
作者先指出教育之不足取;再說明只有以刑法治國,才可令百姓守法,並舉述以法治國的三項原則:刑法須嚴且厲、執法須信而必、立法須一而固。
韓非子 五蠹 DSE問答
2012 DSE中文卷一答案 (文言文部分)
2012 Q11
問題
1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標有A號的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6分)
-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
- 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
- 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
- 跛牂易牧者,夷也,夷也。
- 布帛尋常,庸人不釋。
- 鑠金百鎰,盜跖不掇。
答案
1.率領2.本來3.遵從4.平坦5.普通人6.拿取
2012 Q12
問題
1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3分)
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
答案
種美意施加於他身上,但最終也不能動他腿上的一根毛。
2012 Q13
問題
13. 作者以十仞之城和千仞之山為喻,說明什麼道理? (2分)
A 立法必須峻而厲
B 信賞必罰,沒有例外。
C 刑法條文必須統一而固定。
D 判刑必須按罪行大小而衡量輕重
答案
A
2015 Q14
問題
14. 布帛尋常和鑠金百鎰為喻,說明什麼道理? ( 2分)
A 立法必須峻而厲。
B 信賞必罰,沒有例外。
C 刑法條文必須統一而固定。
D 判刑須按罪行大小而衡量輕重。
答案
B
2015 Q15
問題
15. 綜合全文,作者認為怎樣才可以令賢不肖倶盡其力? ( 2分)
- 立法必須峻而厲。
- 信賞必罰,沒有例外。
- 刑法條文必須統一而固定。
- 判刑須按罪行大小而衡量輕重。
A. (1)、(2)
B. (3)、(4)
C. (1)、(2)、(3)
D. (1)、(2)、(3)、(4)
答案
C
2015 Q16
問題
作者以樓季比喻哪一類人? ( 2分)
A 諸侯的親屬
B 善於攀躍的人。
C 負責執法的地方官吏。
D 常常挑戰法紀的百姓。
答案
D
2015 Q17
問題
17. 作者以跛牂比喻哪一類人? ( 2分)
答案
奉公守法的人 / 安守法紀的平民。
2015 Q18
問題
19. 作者在文中以布帛和什麼構成對比?試說明兩者如何構成對比關係。( 4分)
以布帛對比:(1)
說明:(2)
答案
(1)以布帛對比:鑠金/鑠金百鎰/熔化了的黃金(2)拿起布帛不會傷手,鑠金卻會,以拿取兩者的後果構成對比。
2015 Q19
問題
19.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魯有父子訟者,康子曰:「殺之!」孔子曰:「未可殺也。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誅之,是虐殺不辜也… …上陳之教而先服之,則百姓從風矣,躬行不從而后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
(1) 孔子為什麼反對把跟父親訴訟的兒子處死? ( 2分)
A. 兒子罪不致死,為了提倡孝道而殺一儆百,這樣做並不公平。
B. 兒子跟父親訴訟,不一定是兒子不孝,把兒子治罪並不合理。
C. 只要在上位的君主以身作則,教導百姓行孝,根本不需要刑法。
D. 在上位的君主沒有以身作則教導百姓,便把百姓治罪,並不合理。
(2) 孔子對使用刑法有什麼看法? (2分)
(3) 從第二篇可見韓非子對教育有什麼看法? (2分)
(4) 承上第2與第3題問。就學校教育學生而言,孔子和韓非子的看法何者較為理想?試略加說明。( 6分)
答案
(1) D
(2) 刑法只是用以輔助教化。
(3) 教育不足以令人守法。
(4)
教育的本意在於令學生能獨立思考。假若以韓非子的看法來教學,一切是非對錯皆源於法規,學生根本不需獨立思考;孔子則肯定人的自主性,老師並非以賞罰利誘學生守法,而是以身作則,啟發學生思考,自願守法,可見以孔子的看法教育學生較為理想。
教育的本意在於令學生明辨是非善惡。孔子重以身作則啟發學生,學生才有是非觀念,可是人言人殊,主觀的身教難使學生辨是非;韓非子用嚴刑峻法使人守法,學生有校規明白可循,一切以法為準,因此是非對錯客觀清晰,庸人可辨,可見以韓非子的看法教育學生較為理想。
兩者皆不理想。孔子先教後管,主張寬待犯事者,會讓學生生僥倖心理;韓非否定品德教育、身教,只依規矩,難讓學生真正建立道德。學校宜先管後教,例如推行嚴格但合理之校規,規範學生行為,再推行品德教育,自小培養道德心。
如果大家有什麼補習問題,如私人補習、網上補習好唔好,歡迎你可以隨時再跟我多交流一下,可以Follow 「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 Facebook page同IG得到更多補習課程資訊,亦都可以上我們的補習網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