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 終極指南
出師表 終極指南
十二篇範文好難温? 學博小編為大家提供 DSE 中文科十二篇範文中《出師表》的全文語譯、重點文言字詞以及範文重點分析包括:內容大要、主旨、段落大意、寫作和修辭手法。
出師表 全文語譯
出師表原文 第一段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出師表語譯 第一段
先帝(劉備)創建大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駕崩。如今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人力物力)疲乏困頓,這真是局勢危急、生死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的臣子,在朝廷內毫不懈怠;忠心的將士,在朝廷外 [疆場上] 奮不顧身,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特殊的待遇 [厚愛],想要報答在陛下您的身上。(陛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之見,以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振奮將士們的志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得當,從而堵塞了忠臣進諫的管道。
出師表原文 第二段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出師表語譯 第二段
皇宮中的(侍臣)、丞相府裏的(官吏),都是一個整體 [蜀漢之臣],提拔好的臣子,懲罰壞的臣子,不應該(標準)不一致。如果有作惡犯法,或盡忠行善的,應該交予專責的主管,審議對他的刑罰和獎賞,以彰顯陛下公平清明的治國方針;不應該偏袒徇私,致使宮廷內外有不同的執法標準。
出師表原文 第三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出師表語譯 第三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臣,他們都賢良信實,心志忠貞思慮純正,因此先帝 [劉備] 選拔他們出來,留以陛下(任用)。微臣認為官中的事,無論大事小事,全都諮詢他們,然後才去執行,必定能夠助益錯誤之處,填補疏漏之處,方能提升效益。(至於)將軍向寵,品性善良,行事公正,通曉軍隊事務,獲任用於先帝在位時,先帝稱許他說「能幹」,因此朝臣公議推舉他為中部督。微臣認為軍營中的事務,全都諮詢他,必定能夠令軍隊團結和睦,人才優劣,各得其所。
出師表原文 第四段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出師表語譯 第四段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西漢初年得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這是東漢末年所以衰亡的原因。先帝 [劉備] 在世時,每次和臣談論這些事,不曾不對桓帝 [劉志] 、靈帝 [劉宏] 歎息遺憾的。侍中 [郭攸之、費禕] 、尚書 [陳震] 、長史 [張裔] 、參軍 [蔣琬] ,他們都是堅貞信實,願為節義而死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為期不遠了。
出師表原文 第五段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出師表語譯 第五段
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隱居)親自耕種,在亂世中苟且求全,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達。先帝 [劉備] 不認為臣出生卑微,(反而)委屈自己,紆尊降貴,三次到草舍來拜訪臣,詢問臣對當前天下之事(的看法);臣因而感動振奮,於是應允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先帝)遭受戰敗,(臣)在敗軍之時接受任務,在危難之時接受命令,至今已經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處事)小心仔細,所以在臨終時把(輔助陛下以復興漢室)國家大事託付給臣。自接受(先帝)遺命至今,(臣)日夜(為國事)擔憂感歎,恐怕(先帝)託付的任務沒有成效,因而損害了先帝知人之明。因此,(臣)在五月(帶兵)渡過瀘水,深入南蠻地區。如今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軍隊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並率領全軍,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盡臣下平庸拙劣的才能,剷除奸險凶惡的敵人,復興大漢王朝,遷回原來的首都。這就是臣用以報答先帝,並忠於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權衡(施政)得失、考慮取捨,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意見,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出師表原文 第六段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語譯 第六段
希望陛下交託予臣討伐逆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不成功,就懲治臣的罪過,用來祭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陛下)德行之言,就懲責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以表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自己謀劃,徵詢治國良策,明察並接納正直的諫言,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臣深蒙陛下恩德,感激不盡。如今將要離開(陛下)遠征,(臣)對着這篇表章流淚,不知道說些甚麼了。
重點文言字詞註解
- 今天下三分,三分:分為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時候。
- 蓋追先帝之殊遇,蓋:連詞。連線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 陟罰臧否,陟:提升,提拔。
- 陟罰臧否,臧否:善惡,這裡形容詞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的好壞」。臧否:善惡。
- 犯科:科條,法令。
-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郭攸之、費禕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遺:給予。
- 必能裨補闕漏,裨:彌補,補救。闕,通「缺」, 缺點。
- 性行淑均 ,淑:善。
- 曉暢軍事,曉暢:諳熟,精通。
-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顧:拜訪,探望。
- 後值傾覆:後來遇到兵敗。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大敗劉軍;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聯合孫權打敗曹操於赤壁才轉危為安。
- 值:遇到。
-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爾來:那時以來。
- 二十有一年,從劉備訪諸葛亮於隆中到此次出師北伐已經二十一年。
- 二十有一年: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
- 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並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 臨:將要。
- 夙夜憂嘆:早晚/整天擔憂嘆息。夙,清晨。憂,憂愁焦慮。夙夜:早晚。
- 故五月渡瀘,瀘:水名,即金沙江。
- 庶竭駑鈍,庶:希望。
- 庶竭駑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
- 駑: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
- 鈍:刀刃不鋒利,指頭腦不靈活,做事遲鈍。
- 攘除奸凶:排除,剷除。
- 咨諏善道,諏:詢問。
文章主旨
作者以分析當時天下以及蜀漢的情況為開端,解釋北伐的原因;並為後主提出治國方略,勸勉後主應該虛心納諫、處事公正、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再透過回憶自己與先帝的往事,表明自己對於蜀漢的忠心耿耿,強調自己對先帝以及後主的忠誠之心。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至2段)
分析了當前國家形勢危急,透過說明先帝美德,勸勉後主要光大先帝遺德,激勵將士志氣,讓內外百官繼續忠心為國。
第二部分(第3至4段)
分析了當前國家形勢危急,透過說明先帝美德,勸勉後主要光大先帝遺德,激勵將士志氣,讓內外百官繼續忠心為國。勸勉後主親賢遠佞,以史為鑒;完成先帝遺願,復興漢室。
第三部分(第5段)
自述生平,明志自誓,盡忠報效先帝及後主。
第四部分(第6段)
請後主督責內外大臣要各盡職分,自己亦要察納雅言,主動思考及徵詢治國良策,以完成先帝遺詔。
寫作手法
修辭手法
對偶
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對比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兩個句子結構相近,詞性相對,這樣可以增強文章的節奏感,令讀者感受到語言整齊勻稱的美。
借代
「布衣」借代平民
「益州」借代蜀漢
「行陣」借代軍中將士
「兵甲」借代軍隊
借喻
「駑鈍」借代平民
頂真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
使用頂真能夠令文句前後承接,更見連貫,而且文氣銜接得當,可令文章具氣勢。
情理兼備
前半說理,後半抒情。但前半議論兼及抒情、記事,後半寓抒情於議論、敘事,全文的論、情、事互相緊密結合。
動之以情:表示對先主知遇之恩十分感激;表示對後主亦忠心耿耿;表示即將遠離的不捨之情。
說之以理:分析蜀漢面臨的危局,指出將士忠貞的有利條件,列舉可用之文武賢臣,援引史例強調任用賢臣,察納雅言的重要。
論證手法
正反論證(對比論證/正反對比/對比手法)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宜」和「不宜」的建議作對比:正面向後主說明應該做的事,勉勵他要兼聽納言;反面向後主說明不應該做的事,告誡他切勿堵塞言路。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以「宜」和「不宜」的建議作對比:正面向後主說明應該做的事,勉勵他把官員的賞罰交付負責的官員判定;反面向後主說明不應該做的事,告誡他切勿偏袒徇私。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史例,也是舉例論證)
以用人之策(親賢遠小與親小遠賢)和國家興亡(興隆與傾頹)作對比,突出用人之策不同,國家命運截然不同,說明親賢遠小的重要。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以其出身和本志對比受命之後的表現和志向。表白自己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報效後主,表達自己忠君愛國的心志。
出師表 DSE題目問答
2018 Q1iii
問題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否:____
答案
(iii) 貶斥
2018 Q5
問題
5 · 在《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亮認為重用郭攸之、向寵等人,會為「宮中」和「營中」帶來什麼好處?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 4分)
(i)宮中:
(ii)營中:
答案
(i)
能補救施政的缺失和漏洞,改善施政。
宮中大小事務在詢問他們後,定能補救缺失之處,使政策更為完善。
(ii)
能使軍隊上下和睦;因材任命,使不同人也可以各展所長。
使軍中將士和睦,優劣人才也可以各得其所。
2018 Q6
問題
6. 綜合《出師表》一文諸葛亮對後主的忠告,可見後主有何缺失? ( 2分)
( 1 )貪圖安逸 ( 2 )遠賢親佞 ( 3 )不納 ( 4 )賞罰不公
A. (1)、(2)
B. (1)、(4)
C. (2)、(3)
D. (2)、(4)
答案
D
2018 Q7
問題
7.「表」為臣下向君主進言的文體,內容多為事理的陳述和分析,惟《出師表》一文帶有明顯的個人感情。諸葛亮為什麼這樣寫?試舉一例說明。( 4分)
答案
後主昏庸,親小遠賢,如只以「臣子語」進言,未必被接納;諸葛亮深知後主性格軟弱多疑,故在北伐之前上表,表述個人心志,本不求聞達,出仕是為了報答先主知遇之恩,並說明北伐中原,興復漢室,實是先帝的遺詔,自己並無私心。後主或有感於先帝恩情,並體諒其志向,從而釋除疑慮,令北伐無後顧之憂。/
北伐在即,諸葛亮為了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才在《出師表》中向後主動之以情。先帝當年不嫌讀諸葛亮出身低微,三顧草廬,多次與他商討國家大事,並託付復興的重責,對極為倚重;他被先帝的誠意打動,才會出山相助,非為名利,而是報答知己,故在表中流需了真情。
2019 Q1iii
問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iii)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
躬:_____
答案
躬:親自/親身
2020 Q1ii
問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ii)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出師表》
悉:____
答案
悉:全部/皆是/都是
如果大家有什麼補習問題,如私人補習、網上補習好唔好,歡迎你可以隨時再跟我多交流一下,可以Follow 「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 Facebook page同IG得到更多補習課程資訊,亦都可以上我們的補習網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