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六國論】DSE中文十二篇範文 語譯及分析【包含DSE題目問答】

最新文章
BAFS DSE
【懶人包】BAFS DSE 成本會計&財務會計必學必考公式
不少有修讀 BAFS 的同學都抱怨,BAFS 這一科的骨牌效應很重,公式又多又亂又難記。小編曾經都有修讀BAFS,深深明白到記住所有的公式和概念會覺得有一些挑戰。 所以小編將會集齊BAFS...
中國文學dse
【中國文學dse】28篇範文如何溫?披露賞析和創作高分秘技
不論你是喜歡中文而修讀中國文學科,還是被學校逼修讀,只要你需要考中國文學dse,你便需要看這一篇文章,幫你重啓文學科的希望!很多同學剛修讀中國文學一聽到dse需要背誦28篇指定篇章,再想到加上中文科的12篇範文(按篇數來說是15篇),共需背誦最少40篇的範文,他們便害怕了。不論任何科目都有一些考試策略,即使是中國文學科也有!這篇文章再全面教你如何溫習中國文學科的範文,並公開一些中國文學dse 5** 學生賞析及創作的高分秘訣。 目錄 中國文學28篇指定篇章是甚麼?...
大學面試
【大學面試】自我介紹全攻略 | 附上懶人面試check list | 應屆考生面試前必看!【懶人包】
大學面試 自我介紹 全攻略 辛苦考完DSE後,應屆考生們就要開始面對不同的大學面試。 應該如何自我介紹才能凸顯自己,增加自己被取錄的機會?...

六國論 終極指南

六國論 全攻略

十二篇範文好難温?學博小編為大家提供 DSE 中文科十二篇範文中《六國論》的全文語譯、重點文言字詞以及範文重點分析包括:內容大要、主旨、段落大意、寫作和修辭手法。

《六國論》中,蘇洵借戰國時六國賂秦而亡的舊事,論述屈辱求和必定滅亡的道理。作者委婉地借六國賂秦而滅亡的史事,勸喻北宋執政者不要向契丹和西夏輸幣求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諷諫當政者應吸取歷史教訓,改變對外妥協的政策,積極禦侮,以保國家長治久安。作者亦使用不同論證手法例如:舉例論證及大量修辭手法以增強文章說服力。

六國論

六國論 全文語譯

六國論 原文 第一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 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六國論 語譯 第一段

六國破敗滅亡,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以及作戰不得法,弊病在於割地討好秦國。賂秦而引致國力虧損,才是破滅的原因。有人說:「六國一個接一個滅亡,都是因為賂秦嗎?」而我說:「不割地討好的國家被割地討好的國家拖累而滅亡,原因在於失去了強而有力的援助,沒法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割地討好秦國。」

六國論 原文 第二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 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 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 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 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六國論 語譯 第二段

秦國靠攻打以外而佔領的土地,小則獲取鄉邑,大則得到城池。秦國這樣獲得的土地,跟戰勝而得到的土地相比,實際上超過百倍;六國由於賄賂秦國而失去的土地,與打敗仗而失去的土地相比,它的實際數目亦要多百倍。那麼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國最大的禍害,本來就不在於戰爭。六國諸侯的祖先,暴露在風霜雨露之下,披荊斬棘,才得到尺寸之地。他們的子孫卻不怎樣愛惜它,隨手把它拿來送給別人,好像棄掉小草一樣。今天割五座城池,明日割十城,然後有一夜的安寢。翌日起來時看看四周邊境上,秦國軍隊又到來了。但是六國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欲望永不滿足,六國奉送給秦國的土地愈多,秦國對六國的侵略就愈急迫。因此,不用戰爭,那強弱相差、勝敗不同的局面早已分得很清楚了。六國終於被滅,本來就是這個道理。古人說過:「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好像抱著柴去救火一樣,薪不盡,火不滅。」這番話深得六國破滅的道理。

六國論 原文 第三段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 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 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 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 武而不終也。

六國論 語譯 第三段

齊國從未賂秦,最後也隨其他五國滅亡,為甚麼呢?這是因為齊國親附秦國,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都已滅亡,齊國也就不能倖免了。燕國、趙國的國君,起初便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按着原則不賂秦。所以燕國雖然是一個小國,卻很遲才滅亡,這就是與秦作戰取得的效果。到燕太子丹用了荊軻刺秦王的計策,才招致亡國的禍患。趙國曾經五次跟秦國作戰,兩次落敗,三次獲勝。後來秦國一再進攻趙國,李牧接連擊退秦軍。直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趙都邯鄲才淪為秦國的郡。趙國用武力抗秦而不能堅持到底,真是可惜。

六國論 原文 第四段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 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 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語譯 第四段

況且,燕、趙當時正處於秦國把敵國差不多消滅淨盡的時候,可說是計窮力弱,孤立危殆,戰敗而亡,實在是不能不這樣的。假使三國都珍惜它們的土地,齊人不依附於秦國,燕國不派刺客,趙國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要是它們跟秦國的比較勝負之命數、存亡的道理,或者還不容易估計呢。

六國論 原文 第五段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幷 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六國論 語譯 第五段

唉!以賂秦之地,分封給天下間善於謀劃的人;以事奉秦國的心,禮待天下間有奇能的人;六國聯合力量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恐怕秦國人會吃不下咽呀。真可悲啊!具備這樣有利的形勢,卻被秦國人累積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削去國力,月月割讓國土,以至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自己被別人累積的威勢所脅迫吧!

六國論 原文 第六段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 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 語譯 第六段

六國與秦皆是諸侯,六國的力量比秦國弱,而仍然有不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假如一個擁有天下領土的大國,蹈襲六國破敗滅亡的舊事,那就連六國都不如了。

六國論 重點文言字詞註解

  1. 兵:兵器
  2. 善:好。
  3. 弊在賂秦:弊病在於賄賂秦國。賂,賄賂。這裏指向秦割地求和。
  4. 或曰:有人說。這是設問。下句的“曰”是對該設問的回答。
  5. 率:都,皆。
  6. 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爲”的意思。
  7. 完:保全。
  8. 攻取:用攻戰(的辦法)而奪取。
  9. 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地方。
  10. 其實:它的實際數目。
  11. 所大欲: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
  12. 厥先祖父:泛指他們的先人祖輩,指列國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
  13. 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斬荊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創業的艱苦。
  14. 視:對待
  15. 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實際是舉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17. 厭:同“饜”,滿足。
  18.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急。奉:奉送。彌、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 判:決定。
  20. 至於:以至於。
  21. 顛覆:滅亡。
  22. 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23. 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魏世家》和《戰國策魏策》。
  24. 此言得之:這話對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25. 終:最後。
  26. 繼:跟着。
  27. 遷滅:滅亡。古代滅人國家,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說“遷滅”。
  28. 與嬴:親附秦國。與,親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國。
  29. 既:已經。
  30. 免:倖免。
  31. 始有遠略:起初有長遠的謀略。
  32. 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33. 斯:這
  34. 始:才
  35. 速:招致。
  36. 再:兩次。
  37. 連卻之:使…退卻(動詞的使動用法)
  38. 洎:及,等到。
  39. 以:因爲
  40. 讒:小人的壞話。
  41. 邯鄲爲郡:秦滅趙之後,把趙國改爲秦國的邯鄲郡。邯鄲,趙國的都城。
  42.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乾淨的時候。革,改變,除去。殆,幾乎,將要。
  43. 智力:智謀和力量(國力)。
  44. 向使:以前假如。
  45.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天數。理,理數。皆指命運。
  46. 當:同“倘”,如果。
  47. 易量:容易判斷。
  48.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
  49. 禮:禮待。名作動。
  50. 食之不得下嚥也:指寢食不安,內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動。咽:吞嚥。
  51. 勢:優勢。
  52. 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劫持。
  53.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日,每天,名作狀。月,每月,名作狀。以,而。
  54. 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脅迫啊!
  55. 勢弱於秦。於:比。
  56. 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可以:可以憑藉。
  57.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憑着。
  58. 下:指在六國之後
  59. 從:跟隨。
  60. 故事:舊事,先例。

六國論 文章主旨

作者借戰國時六國賂秦而亡的舊事,論述屈辱求和必定滅亡的道理,委婉地諷諫當政者應吸取歷史教訓,改變對外妥協的政策,積極禦侮,以保國家長治久安。

段落大意

第一段

提出中心論點,指出六國滅亡的原因,並非在於自身條件,而是在於割地賄賂秦國。

第二段

論證賂秦必致滅亡的原因,以致六國土地不斷減少,相反秦國土地大增。

第三段

論證不賂秦的齊、燕、趙有個別自救的方法,指出六國有相當的實力。

第四段

說明六國合力抗秦的重要,總結歷史教訓,藉此提醒治國者不可輕易屈服。

第五段

借古諷今,以六國的史實與北宋的形勢比較,勸喻北宋不要重蹈覆轍。 

六國論 寫作手法

《六國論》寫作手法集中於修辭手法、論證手法、文章結構手法以及借古諷今。這些寫作手法能夠協助作者增強文章渲染力及說服力。

文章以下內容會詳細說明每一項寫作手法:

六國論 修辭手法

《六國論》使用了對偶、設問、比喻、對比、誇張、借代等手法修飾文章。這些手法在不同程度上加強了文章渲染力,亦能把道理說得更深刻。

對偶

「小則獲邑,大則得城」、「暴霜露,斬荊棘」、「刺客不行,良將猶在」、「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薪不盡,火不滅」。

設問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比喻

「舉以與人,如棄草芥」、「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對比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跟「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對比,突出秦之大欲和諸侯之大患,不在於戰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跟「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對比,突出賂秦的不智。

誇張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誇大六國割地的情況,強調割地事秦的不智。

借代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以「嬴」借代秦國

六國論 論證手法

《六國論》的論證手法主要包括舉例論證、比喻論證以及對比論證。論證手法比較多樣化,尤其舉例論證,作者使用了語例、設例、事例、史例以印證自己的論點。這些論證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強了文章說服力

舉例論證

  1. 語例:「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者引用這個比喻,說明六國以地賂秦,只會自取滅亡。因為六國的土地好像柴薪,秦的欲望好像烈焰,用柴薪救火,柴薪必被燒盡;向秦割地求和,也不能止息秦國侵略的慾望。
  2. 設例:「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反面說明六國倘能避免賂秦,可與秦爭一日之短長。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說明六國若能重賞謀臣,禮賢下士,合力抗秦,則秦人不能安寢。
  3. 事例:齊國「與嬴而不助五國」,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趙王則誤中秦反間計,誅殺大將李牧。
  4. 史例:「趙嘗五戰于秦,二 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比喻論證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 「薪」比喻「地」
  • 「火」比喻「秦國的野心」
  • 「救火」比喻「阻止秦國入侵」

抱薪救火,只會令火勢更強;以地事秦,只會助長秦國的野心,說明六國賂秦,終必自取滅亡。

對比論證


第二段連用多個對比,凸顯賂秦的不智,使賂秦導致亡國的論點更鮮明和突出。

  •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對比秦國之得與賂秦國之失)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
    芥。(祖先艱苦開闢土地對比子孫視土地如草芥)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割地之多對比安寢日子的短暫)
  •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諸侯有限的土地對比秦國無窮的欲望)
  •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賂秦國的獻地對比秦國入侵的情況)

六國論 文章結構手法

下筆立論

本文一開始,明確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逐層論證,從而導出「賂秦」、「未嘗賂秦」、「義不賂秦」的六國滅亡史實,論述六國若不賂秦而合力抗秦,則誰勝誰負,未可估計;並提出「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結論;最後更借古諷今,勸諭北宋政府,結束全文。全篇以六國破滅為線索,貫串始終。

好處:

  1. 論點清晰明確,一針見血。
  2. 收先聲奪人之效,令人印象深刻。
  3. 先立論,後申論,容易令人信服

其他寫作手法

借古諷今

六國敗亡,弊在受秦積威所劫,向秦割地求和,以圖苟安。這與北宋當時情況相似,北宋自「檀淵之盟」以後,只懂向外族賂金帛,求安穩,不思振作,國勢堪危。作者借六國史事諷諫當局,應以歷史為鑑,不要重蹈六國覆轍。作者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的好處在於不用直接指斥朝廷,但又可藉著對古事的評論,達到勸諫君主的目的。

善用小結

本文不少論點,作者都先作解說分析,然後再加上一個小結。這種技巧,使各論點顯得穩確有力,如:

  1. 談及「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點明「蓋失強援,不能燭完,」小結是「弊在賂秦」。
  2. 作者分析「賂秦而力虧」的觀點時,指出秦所得土地,極大部分是列國自動獻上的,而列國賂秦而失的土地,又比戰敗而失的土地多出百倍。繼而作出的小結是「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因不在戰矣。」
  3. 燕、趙「義不賂秦」,燕雖小國而後亡,趙亦能多次戰勝秦國,作者認為這都是「用兵之效也」。
  4. 設想六國不賂秦而合力抗秦後,慨歎六國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因而歸結到「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六國論 DSE題目問答

2018 Q1v

問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v) 諸侯之所大患,不在戰矣。《六國論》

:_______

答案

(v) 本來

2020 Q5i

問題

5.試根據以下《六國論》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i) 引文運用了什麼說理手法? (2分)

( 1 ) 夾敍夾議

( 2 ) 先破後立

( 3 ) 比喻說理

( 4 ) 引用說明

答案

(i) B

2020 Q5ii

問題

(5 ii)作者以「抱薪救火」說明什麼道理?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3分)

答案

(ii)

作者以「抱薪救火」比喻「以地事秦」的惡果。抱着柴薪救火,柴薪尚未燒盡,火也不會熄滅;比喻六國以地事秦,只會助長秦國的野心,未把所有的土地割讓,秦國的野心也不會消減,結果自招滅亡。

如果大家有什麼補習問題,如私人補習、網上補習好唔好,歡迎你可以隨時再跟我多交流一下,可以Follow 「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 Facebook pageIG得到更多補習課程資訊,亦都可以上我們的補習網頁了解更多!

如想了解各科DSE更深入的知識,歡迎瀏覽各科目導師的個人網站:

中文科:Issac Lo 經致中文
英文科:Learn Smart English Team
數學科:GJ Mathematics

更多線上課程:Upgrade HK

立即訂閱最新DSE應試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