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Smart 學博教育
十二篇範文

【六國論】DSE中文十二篇範文 語譯及分析【包含DSE題目問答】

hero-image
blog-photo
學博小編01 Jan 2025

六國論 終極指南

六國論 全攻略

十二篇範文好難温?學博小編為大家提供 DSE 中文科十二篇範文中《六國論》的全文語譯、重點文言字詞以及範文重點分析包括:內容大要、主旨、段落大意、寫作和修辭手法。

《六國論》中,蘇洵借戰國時六國賂秦而亡的舊事,論述屈辱求和必定滅亡的道理。作者委婉地借六國賂秦而滅亡的史事,勸喻北宋執政者不要向契丹和西夏輸幣求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諷諫當政者應吸取歷史教訓,改變對外妥協的政策,積極禦侮,以保國家長治久安。作者亦使用不同論證手法例如:舉例論證及大量修辭手法以增強文章說服力。

六國論 全文語譯

六國論 原文 第一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 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六國論 語譯 第一段

六國破敗滅亡,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以及作戰不得法,弊病在於割地討好秦國。賂秦而引致國力虧損,才是破滅的原因。有人說:「六國一個接一個滅亡,都是因為賂秦嗎?」而我說:「不割地討好的國家被割地討好的國家拖累而滅亡,原因在於失去了強而有力的援助,沒法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割地討好秦國。」

六國論 原文 第二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 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 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 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 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六國論 語譯 第二段

秦國靠攻打以外而佔領的土地,小則獲取鄉邑,大則得到城池。秦國這樣獲得的土地,跟戰勝而得到的土地相比,實際上超過百倍;六國由於賄賂秦國而失去的土地,與打敗仗而失去的土地相比,它的實際數目亦要多百倍。那麼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國最大的禍害,本來就不在於戰爭。六國諸侯的祖先,暴露在風霜雨露之下,披荊斬棘,才得到尺寸之地。他們的子孫卻不怎樣愛惜它,隨手把它拿來送給別人,好像棄掉小草一樣。今天割五座城池,明日割十城,然後有一夜的安寢。翌日起來時看看四周邊境上,秦國軍隊又到來了。但是六國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欲望永不滿足,六國奉送給秦國的土地愈多,秦國對六國的侵略就愈急迫。因此,不用戰爭,那強弱相差、勝敗不同的局面早已分得很清楚了。六國終於被滅,本來就是這個道理。古人說過:「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好像抱著柴去救火一樣,薪不盡,火不滅。」這番話深得六國破滅的道理。

六國論 原文 第三段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 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 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 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 武而不終也。

六國論 語譯 第三段

齊國從未賂秦,最後也隨其他五國滅亡,為甚麼呢?這是因為齊國親附秦國,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都已滅亡,齊國也就不能倖免了。燕國、趙國的國君,起初便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按着原則不賂秦。所以燕國雖然是一個小國,卻很遲才滅亡,這就是與秦作戰取得的效果。到燕太子丹用了荊軻刺秦王的計策,才招致亡國的禍患。趙國曾經五次跟秦國作戰,兩次落敗,三次獲勝。後來秦國一再進攻趙國,李牧接連擊退秦軍。直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趙都邯鄲才淪為秦國的郡。趙國用武力抗秦而不能堅持到底,真是可惜。

六國論 原文 第四段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 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 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語譯 第四段

況且,燕、趙當時正處於秦國把敵國差不多消滅淨盡的時候,可說是計窮力弱,孤立危殆,戰敗而亡,實在是不能不這樣的。假使三國都珍惜它們的土地,齊人不依附於秦國,燕國不派刺客,趙國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要是它們跟秦國的比較勝負之命數、存亡的道理,或者還不容易估計呢。

六國論 原文 第五段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幷 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六國論 語譯 第五段

唉!以賂秦之地,分封給天下間善於謀劃的人;以事奉秦國的心,禮待天下間有奇能的人;六國聯合力量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恐怕秦國人會吃不下咽呀。真可悲啊!具備這樣有利的形勢,卻被秦國人累積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削去國力,月月割讓國土,以至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自己被別人累積的威勢所脅迫吧!

六國論 原文 第六段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 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 語譯 第六段

六國與秦皆是諸侯,六國的力量比秦國弱,而仍然有不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假如一個擁有天下領土的大國,蹈襲六國破敗滅亡的舊事,那就連六國都不如了。

六國論 重點文言字詞註解

  1. 兵:兵器

  2. 善:好。

  3. 弊在賂秦:弊病在於賄賂秦國。賂,賄賂。這裏指向秦割地求和。

  4. 或曰:有人說。這是設問。下句的「曰」是對該設問的回答。

  5. 率:都,皆。

  6. 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爲」的意思。

  7. 完:保全。

  8. 攻取:用攻戰(的辦法)而奪取。

  9. 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地方。

  10. 其實:它的實際數目。

  11. 所大欲: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

  12. 厥先祖父:泛指他們的先人祖輩,指列國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

  13. 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斬荊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創業的艱苦。

  14. 視:對待

  15. 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實際是舉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17. 厭:同「饜」,滿足。

  18.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急。奉:奉送。彌、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 判:決定。

  20. 至於:以至於。

  21. 顛覆:滅亡。

  22. 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23. 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魏世家》和《戰國策魏策》。

  24. 此言得之:這話對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25. 終:最後。

  26. 繼:跟着。

  27. 遷滅:滅亡。古代滅人國家,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說「遷滅」。

  28. 與嬴:親附秦國。與,親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國。

  29. 既:已經。

  30. 免:倖免。

  31. 始有遠略:起初有長遠的謀略。

  32. 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33. 斯:這

  34. 始:才

  35. 速:招致。

  36. 再:兩次。

  37. 連卻之:使…退卻(動詞的使動用法)

  38. 洎:及,等到。

  39. 以:因爲

  40. 讒:小人的壞話。

  41. 邯鄲爲郡:秦滅趙之後,把趙國改爲秦國的邯鄲郡。邯鄲,趙國的都城。

  42.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乾淨的時候。革,改變,除去。殆,幾乎,將要。

  43. 智力:智謀和力量(國力)。

  44. 向使:以前假如。

  45.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天數。理,理數。皆指命運。

  46. 當:同「倘」,如果。

  47. 易量:容易判斷。

  48.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

  49. 禮:禮待。名作動。

  50. 食之不得下嚥也:指寢食不安,內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動。咽:吞嚥。

  51. 勢:優勢。

  52. 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劫持。

  53.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日,每天,名作狀。月,每月,名作狀。以,而。

  54. 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脅迫啊!

  55. 勢弱於秦。於:比。

  56. 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可以:可以憑藉。

  57.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憑着。

  58. 下:指在六國之後

  59. 從:跟隨。

  60. 故事:舊事,先例。

六國論 文章主旨

作者借戰國時六國賂秦而亡的舊事,論述屈辱求和必定滅亡的道理,委婉地諷諫當政者應吸取歷史教訓,改變對外妥協的政策,積極禦侮,以保國家長治久安。

段落大意

第一段

提出中心論點,指出六國滅亡的原因,並非在於自身條件,而是在於割地賄賂秦國。

第二段

論證賂秦必致滅亡的原因,以致六國土地不斷減少,相反秦國土地大增。

第三段

論證不賂秦的齊、燕、趙有個別自救的方法,指出六國有相當的實力。

第四段

說明六國合力抗秦的重要,總結歷史教訓,藉此提醒治國者不可輕易屈服。

第五段

借古諷今,以六國的史實與北宋的形勢比較,勸喻北宋不要重蹈覆轍。 

六國論 寫作手法

《六國論》寫作手法集中於修辭手法、論證手法、文章結構手法以及借古諷今。這些寫作手法能夠協助作者增強文章渲染力及說服力。

文章以下內容會詳細說明每一項寫作手法:

六國論 修辭手法

《六國論》使用了對偶、設問、比喻、對比、誇張、借代等手法修飾文章。這些手法在不同程度上加強了文章渲染力,亦能把道理說得更深刻。

對偶

「小則獲邑,大則得城」、「暴霜露,斬荊棘」、「刺客不行,良將猶在」、「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薪不盡,火不滅」。

設問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比喻

「舉以與人,如棄草芥」、「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對比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跟「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對比,突出秦之大欲和諸侯之大患,不在於戰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跟「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對比,突出賂秦的不智。

誇張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誇大六國割地的情況,強調割地事秦的不智。

借代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以「嬴」借代秦國。

六國論 論證手法

《六國論》的論證手法主要包括舉例論證、比喻論證以及對比論證。論證手法比較多樣化,尤其舉例論證,作者使用了語例、設例、事例、史例以印證自己的論點。這些論證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強了文章說服力。

舉例論證

  1. 語例:「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者引用這個比喻,說明六國以地賂秦,只會自取滅亡。因為六國的土地好像柴薪,秦的欲望好像烈焰,用柴薪救火,柴薪必被燒盡;向秦割地求和,也不能止息秦國侵略的慾望。

  2. 設例:「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反面說明六國倘能避免賂秦,可與秦爭一日之短長。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說明六國若能重賞謀臣,禮賢下士,合力抗秦,則秦人不能安寢。

  3. 事例:齊國「與嬴而不助五國」,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趙王則誤中秦反間計,誅殺大將李牧。

  4. 史例:「趙嘗五戰于秦,二 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比喻論證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 「薪」比喻「地」

  • 「火」比喻「秦國的野心」

  • 「救火」比喻「阻止秦國入侵」

抱薪救火,只會令火勢更強;以地事秦,只會助長秦國的野心,說明六國賂秦,終必自取滅亡。

對比論證


第二段連用多個對比,凸顯賂秦的不智,使賂秦導致亡國的論點更鮮明和突出。

  •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對比秦國之得與賂秦國之失)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
    芥。(祖先艱苦開闢土地對比子孫視土地如草芥)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割地之多對比安寢日子的短暫)

  •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諸侯有限的土地對比秦國無窮的欲望)

  •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賂秦國的獻地對比秦國入侵的情況)

六國論 文章結構手法

下筆立論

本文一開始,明確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逐層論證,從而導出「賂秦」、「未嘗賂秦」、「義不賂秦」的六國滅亡史實,論述六國若不賂秦而合力抗秦,則誰勝誰負,未可估計;並提出「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結論;最後更借古諷今,勸諭北宋政府,結束全文。全篇以六國破滅為線索,貫串始終。

好處:

  1. 論點清晰明確,一針見血。

  2. 收先聲奪人之效,令人印象深刻。

  3. 先立論,後申論,容易令人信服

其他寫作手法

借古諷今

六國敗亡,弊在受秦積威所劫,向秦割地求和,以圖苟安。這與北宋當時情況相似,北宋自「檀淵之盟」以後,只懂向外族賂金帛,求安穩,不思振作,國勢堪危。作者借六國史事諷諫當局,應以歷史為鑑,不要重蹈六國覆轍。作者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的好處在於不用直接指斥朝廷,但又可藉著對古事的評論,達到勸諫君主的目的。

善用小結

本文不少論點,作者都先作解說分析,然後再加上一個小結。這種技巧,使各論點顯得穩確有力,如:

  1. 談及「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點明「蓋失強援,不能燭完,」小結是「弊在賂秦」。

  2. 作者分析「賂秦而力虧」的觀點時,指出秦所得土地,極大部分是列國自動獻上的,而列國賂秦而失的土地,又比戰敗而失的土地多出百倍。繼而作出的小結是「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因不在戰矣。」

  3. 燕、趙「義不賂秦」,燕雖小國而後亡,趙亦能多次戰勝秦國,作者認為這都是「用兵之效也」。

  4. 設想六國不賂秦而合力抗秦後,慨歎六國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因而歸結到「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六國論 DSE題目問答

2018 Q1v

問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v) 諸侯之所大患,不在戰矣。《六國論》

:_______

答案

(v) 本來

2020 Q5i

問題

5.試根據以下《六國論》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i) 引文運用了什麼說理手法?(2分)

( 1 ) 夾敍夾議

( 2 ) 先破後立

( 3 ) 比喻說理

( 4 ) 引用說明

答案

(i) B

2020 Q5ii

問題

(5 ii)作者以「抱薪救火」說明什麼道理?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3分)

答案

(ii)

作者以「抱薪救火」比喻「以地事秦」的惡果。抱着柴薪救火,柴薪尚未燒盡,火也不會熄滅;比喻六國以地事秦,只會助長秦國的野心,未把所有的土地割讓,秦國的野心也不會消減,結果自招滅亡。

如果大家有什麼補習問題,如私人補習、網上補習好唔好,歡迎你可以隨時再跟我多交流一下,可以Follow 「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 Facebook pageIG得到更多補習課程資訊,亦都可以上我們的補習網頁了解更多!

DSE十二篇範文 傳送門

  1. 論仁論孝論君子

  2. 魚我所欲也

  3. 逍遙遊

  4. 勸學

  5. 廉頗藺相如列傳

  6. 出師表

  7. 師說

  8. 始得西山宴遊記

  9. 岳陽樓記

  10. 六國論

  11. 唐詩三首:
    山居秋暝  唐詩三首
    月下獨酌 唐詩三首
    登樓 唐詩三首

  12. 宋詞三首:
    念奴嬌 宋詞三首
    聲聲慢 宋詞三首
    青玉案 宋詞三首

八篇建議篇章 傳送門

  1. 陳情表

  2. 滿井遊記

  3. 飲酒 其五 結廬在人境

  4. 國風 關雎

  5. 曹劌論戰

  6. 左忠毅公軼事

  7. 大學 節錄

  8. 元曲兩首:
    四塊玉 閒適
    沉醉東風 漁父詞

為您推薦以下文章

Learn Smart 學博教育

學博教育中心為名校首選補習社,坐擁五千個學生成功見證。學博教育中心目前有5間校舍,分別位於北角、太子及旺角。各科頂尖星級補習名師進駐校舍,他們均畢業於頂尖學府,專科專教,於任教科目擁有5年以上的補習經驗,實力保證。學博教育中心提供拔尖課程、常規課程、補底課程、DSE奪星精讀課程、暑期補習等,總有一個課程符合你需要。
© 2025 Learn Smart Education Cent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