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Smart 學博教育
十二篇範文

【論仁論孝論君子】DSE中文十二篇範文 語譯及分析【包含DSE題目問答】

hero-image
blog-photo
學博小編19 Dec 2024

論仁、論孝、論君子 終極指南

論仁論孝論君子 全攻略

十二篇範文好難温?學博小編為大家提供 DSE 中文科十二篇範文中《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全文語譯、重點文言字詞以及範文重點分析包括:內容大要、主旨、段落大意、論證手法和修辭手法。

《論人論孝論君子》由三部分組成。《論仁》就個人修養及待人處事兩方面,論述仁的内容和仁者的具體表現。《論孝》闡說孝之本質,及如何克盡孝道。《論君子》就爲學修身、處世待人、言行心境各方面,指出君子的特質和應有的行爲態度,並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論仁、論孝、論君子語譯

論仁論孝論君子 原文+譯文 (論仁)

論仁 第一部分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論仁 第一部分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於窮困的境況中,不可以長期處於安樂的境況中。有仁德的人安於實踐仁,有智慧的人藉着實踐仁德而得到利益。」(《里仁》第四)

論仁 第二部分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論仁 第二部分 譯文

孔子說:「財富和顯貴,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們,不可以接受;貧窮和卑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不以正當的方法擺脫它們,不可以離去。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他的名聲?即使短至一頓飯的時間,君子也不會違背仁德,倉卒緊迫的時候必定如此,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必如此。」(《里仁》第四)

論仁 第三部分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第十二)

論仁 第三部分 譯文

顏淵問甚麼是仁德。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就是仁德。一旦能做到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歸服你的仁德。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難道是憑藉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仁德包括甚麼條目?」
孔子說:「不看不合乎禮節的東西,不聽不合乎禮節的說話,不說不合乎禮節的話語,不做不合乎禮節的事情。」
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着這些話去做。」

(《顏淵》第十二)

論仁 第四部分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第十五)

論仁 第四部分 譯文

孔子說:「 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之中, 沒有人會為求生存而損害仁德, 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德。」(《衞靈公》第十五)

論仁論孝論君子 原文+譯文 (論孝)

論孝 第一部分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

論孝 第一部分 譯文

孟懿子問如何是孝。孔子曰:「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盡孝之道,我回答說, 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甚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健在時, 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為政》第二)

論孝 第二部分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論孝 第二部分 譯文

子游問如何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子,只說能事奉供養父母。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食物來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敬,這跟飼養狗、馬有甚麼分別呢?」

(《為政》第二)

論孝 第三部分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里仁》第四)

論孝 第三部分 譯文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婉言勸諫;看到自己的規勸沒有獲得父母接納,仍要恭敬地對待他們,不冒犯他們; 因多次勸諫父母而勞苦,但不會怨恨。」

(《里仁》第四)

論孝 第四部分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里仁》第四)

論孝 第四部分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夠不時時刻刻記掛心上。一方面因父母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因父母年事已高而恐懼。」(《里仁》第四)

論仁論孝論君子 原文+譯文 (論君子)

論君子 第一部分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學而》第一)

論君子 第一部分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不會有威嚴,學問也不會鞏固。自己注重忠信,交的朋友也如自己一樣忠信,有了過錯也不要害怕改過。

(《學而》第一)

論君子 第二部分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述而》第七)

論君子 第二部分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坦然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恐懼。」

(《述而》第一)

論君子 第三部分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顏淵》第十二)

論君子 第三部分 譯文

司馬牛問孔子,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沒有憂愁,也沒有恐懼。」司馬牛問:「不憂愁不恐懼,這就算是君子了嗎?」孔子又說:「自己內心能夠反省不愧於心,還有什麼憂愁有什麼恐懼呢?」

(《顏淵》第十二)

論君子 第四部分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顏淵》第十二)

論君子 第四部分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會去成全別人的好事,但不會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是相反。」

(《顏淵》第十二)

論君子 第五部分 原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憲問》第十四)

論君子 第五部分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自己的言論超過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

(《憲問》第十四)

論君子 第六部分 原文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衛靈公》第十五)

論君子 第六部分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道義為行事原則,行事依照禮節、說話謙遜、做事守信,這就是君子!」

(《衛靈公》第十五)

論君子 第七部分 原文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衛靈公》第十五)

論君子 第七部分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憂的是自己沒有能力,而不擔憂別人不知道自己。」

(《衛靈公》第十五)

論君子 第八部分 原文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衛靈公》第十五)

論君子 第八部分 譯文

孔子説:「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衛靈公》第十五)

論仁論孝論君子 文章主旨

論仁 内容大意

《論仁》就個人修養及待人處事兩方面,論述仁的内容和仁者的具體表現。

論孝 内容大意

《論孝》闡說孝之本質,及如何克盡孝道。

論君子 内容大意

《論君子》就爲學修身、處世待人、言行心境各方面,指出君子的特質和應有的行爲態度,並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論仁論孝論君子 重點文言字詞注解

「不可以久處」(約:窮困、貧困)

「仁者安仁」(安,作動詞,指因做某些事情感到心安)

仁。」(知,通智;利,利於、有利)

「事父母諫」(幾:輕微、婉轉)

「學則不」(固:有「鞏固」、「固陋」兩解。「學則不固」有兩解:一、 即使讀書,所學也不會牢固;二,學了就不會閉塞淺陋。)

「過則勿改」(憚:害怕、畏懼)

論仁論孝論君子 寫作手法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寫作手法比較明顯的就是其修辭手法。文章中分佈了各種修辭手法包括:排比、對比、對偶、疊字、借喻、雙重否定句等。這些修辭手法用於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而更好地傳達作者的意圖和情感。

論仁論孝論君子 修辭手法

排比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對比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對偶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子心胸坦然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恐懼。」

曡字

「君子心胸坦然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恐懼。」

借喻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以「終食之間」借喻極短的時間。)

雙重否定句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論仁論孝論君子 DSE題目答案

2019 Q3i

問題

試根據以下《論仁、論孝、論君子》中論孝的章節回答所附問題。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i)「無違」和「不違」分別指什麼? ( 2分)

A . 「無違」指不要違反自己的心志;「不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

B . 「無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不違」指不要違反自己的心志。

C · 「無違」指不要違反禮法;「不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

D . 「無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不違」指不要違反禮法。

答案

C

2019 Q3ii

問題

(ii)孔子說要做到「無違」和「不違」才是孝,但是有人批評在實踐時可能會有矛盾。試指出在什麼情況下兩者可能會有矛盾。( 2分)

答案

如果父母之意願不合乎禮法,兩說或有矛盾 。/

如果父母要兒子為他們的過失圓謊,子女如這樣做便違反禮法。

2019 Q3iii

問題

(iii)孔子會怎樣回應以上批評?試就有關章節或研習所得略加說明。(3分)

答案

兩者實踐時沒有矛盾,不違父母的意願是重親情,說無違於禮是重義,父母命如不合禮法。

如不從則有傷親情,惟見父母不對亦肓從,即置父母於不義,也是不孝,如能夠委婉勸說父母處事合乎禮法,規勸恭敬有禮,父母不從或責難也不會埋怨,這樣做便可以做到情理兼備,既不直接違反父母的意願又合乎禮法。

2020 Q6ii

問題

(ii)在「論君子」的章節中,孔子認為君子「不憂不懼」 「不憂」的對象是: ( 2分)

答案

自己

2021 Q2

問題

《論仁、論孝、論君子》其中一則說君子的心胸坦率寬大,小人卻局促憂愁。試摘錄有關句子。( 2分)

子曰:「XXXXX,XXXXX。」

答案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仁論孝論君子 問答

題目一

問題

根據《論仁》中的内容,孔子爲什麽認爲「不仁者」不能夠久處約,長處樂?

答案

沒有仁德的人因缺乏品格和道德的修養,不能抵受物欲財利的引誘。

當他們長期處在貧窮的環境中,由於不甘貧窮,便會不擇手段,為非作歹以求富貴,所以不能久處約。

同理,當他們長期處在安樂的環境時,由於無法節制自己的欲望,便容易放蕩自己,所以不能長處樂。

題目二

問題

《論孝》中什麼地方運用了類比說理?試舉出一個例子,並說明類比說理如何增強說理效果。

答案

作者以在供養父母時不敬的行為類比飼養犬馬。因養活父母和飼養犬馬同時有「養」的行為,所以作者指出若人們在供養父母時心存不敬的話就和飼養畜生沒有任何區別,由此強調必須對父母抱有敬意,並非止於供養。

題目三

問題

為什麼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根據兩者的特質加以說明。

答案

「君子坦蕩蕩」是指君子心胸廣闊,因為君子行事遵循正道仁德,所以問心無愧,自然能心中舒坦;相反,「小人長戚戚」是指小人常常憂愁恐懼,因為小人目光短淺,行事只在乎自身利益,並容易受外物影響,所以患得患失。

題目四

問題

《論孝》中提及依照禮制盡孝有兩個階段,指出這兩個階段分別的情況及具體的行孝方式。

答案

第一個階段是雙親健在的時候,子女應該按照禮節來事奉他們,不要違背禮節;第二個階段是父母離世的時候,子女應該按照禮節舉行下葬儀式和定期祭祀。

題目五

題目

根據本文,分析「禮」與「仁」、「孝」、「君子」的關係。

答案

「禮」和「孝」是君子實踐「仁」的一些具體表現。「禮」是達至「仁」的方法,孔子指出「克己復禮為人」,只要以「禮」束縛自己的言行,克制自己的慾望,就可以被稱為「仁者」。「禮」也是實踐「孝」的憑據,孔子指出孝就是「無違」,意思是不要違背禮節。最後「禮」也是君子行事的準則,孔子指出「禮以行之」,即君子行事時應該根據禮節實行。而君子就是能實踐上述品質的人。

如果大家有什麼補習問題,如私人補習、網上補習好唔好,歡迎你可以隨時再跟我多交流一下,可以Follow 「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 Facebook pageIG得到更多補習課程資訊,亦都可以上我們的補習網頁了解更多!

DSE十二篇範文 傳送門

  1. 論仁論孝論君子

  2. 魚我所欲也

  3. 逍遙遊

  4. 勸學

  5. 廉頗藺相如列傳

  6. 出師表

  7. 師說

  8. 始得西山宴遊記

  9. 岳陽樓記

  10. 六國論

  11. 唐詩三首:
    山居秋暝  唐詩三首
    月下獨酌 唐詩三首
    登樓 唐詩三首

  12. 宋詞三首:
    念奴嬌 宋詞三首
    聲聲慢 宋詞三首
    青玉案 宋詞三首

八篇建議篇章 傳送門

  1. 陳情表

  2. 滿井遊記

  3. 飲酒 其五 結廬在人境

  4. 國風 關雎

  5. 曹劌論戰

  6. 左忠毅公軼事

  7. 大學 節錄

  8. 元曲兩首:
    四塊玉 閒適
    沉醉東風 漁父詞

為您推薦以下文章

Learn Smart 學博教育

學博教育中心為名校首選補習社,坐擁五千個學生成功見證。學博教育中心目前有5間校舍,分別位於北角、太子及旺角。各科頂尖星級補習名師進駐校舍,他們均畢業於頂尖學府,專科專教,於任教科目擁有5年以上的補習經驗,實力保證。學博教育中心提供拔尖課程、常規課程、補底課程、DSE奪星精讀課程、暑期補習等,總有一個課程符合你需要。
© 2025 Learn Smart Education Cent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